Tuesday, January 31, 2006

Madoc case-2

标 题: 闲聊这次面试的经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24 23:49:21 2006)

没有吹嘘的意思,只是希望有朋友看了能有点帮助。

这次在纽约,新泽西一共有四个面试。当时向头请假的时候是抱着被kick out的可能硬着头皮去的。好在中国农历新年要来,加上利用老美看中新年的弱点竟然欣然同意了我的假条。不过来这新公司三个月,我给他们做了三家医院的数据处理系统,公司还是很满意我的表现的。在美国公司混,get job done,别人一般也就不会有太大意见。

对第一个医院的面试,我并没报很大希望。不过即使one in million 的机会,也要全力以负。因为前面已经去了六家,再加上去年换工作面试了三家公司,已经是面试老油子了。记得在去年第一家医院面试的时候,都紧张的差点被椅子绊倒。现在是一进会议室,就是自己倒饮料喝,跟其它residence瞎砍。也许以上的原因,系头对我的回答很满意,就说:小子,如果今天整个面试完了,你还是对我这个地方感兴趣的话,就来我的办公室详谈。

这个program是community based,university affiliated,毕业的学生50%以上去做fellowship,而且是很不错的地方。我遇到一个今年去UCLA。这点是很impressive.确实打动了我的心。本来我是中意南部的一个医院。

面试完,我径直走进系头的办公室,跟他说我对你的program非常感兴趣。系头可能明白了我的意思,但他告我剩下的医院你照样去,星期五给我答复。完了,在美国待了多年,这点意思我还是明白的。看来是没戏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但我的文件留在了他们的一个会议室,有位住院医答应帮我去开门。不巧他的BP机响了。我就等在会议室外,看着窗外飘零的雪花,心头不仅一紧。一起来面试的一位老印在知道不能拿H-1得时候眼圈都红了。哎,同是天涯沦落人。。。。。。。。。

手机响了,怎么可能?这里的手机信号很弱。定睛一看是个很陌生的电话号码。不会又是猎头的电话吧?这段时间IT工作巨多,老有这样的电话。本不想理,鬼使神差我接了电话,没想到时这个program的秘书打来的。某某,你能来一趟吗?有戏。。。。。。
。。

我镇静而从容的步入办公室,神速的出乎大家的意料。系头一把握住我的右肩,说到:we want you! ”哎,要我就早点说吗!!! 搞来搞去要搞死人的。。。。。“周星驰的无俚头名言差点脱口而出。我这时想得却是”感谢党和领导对我多年的关怀和培养。。。。。“。

接下来到行政办公室去签合同。然后系头再次嘱咐我要从match 里withdraw,otherwise it is illegal.


That's it.祝大家新年也都顺心顺意,马到成功。

Read more!

Madoc case-1

标 题: 第一次与艾滋病人握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28:55 2005)

人生又完整了点。

   我的医生朋友给了我shadow的机会。跟考board很不一样的。用药都是商品名。电话dictation没有几年训练还真的不行。CS的考试还是很有用的。

医生朋友的效率很高,16个病人3小时就基本上完成了。如果不给我讲解的话,估计2小时也就ok了。下午又回公司上班。
-----------------------------------------
标 题: 一个星期拿了四个IM的邀请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30 21:42:55 2005)


由于种种原因,申请的比较晚。一个星期拿了四个IM的邀请信让我感觉好了一点。以后
应该还会更多。
到了MALL里定了一套西服,争取在面试中搞定一个。两个月前找新工作的时候三个面试
搞定了两个,算是热身了。
----------------------------------------
标 题: 看样子要给我prematch!!!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22 14:38:57 2005)


今天收到一封信大致意思是我们interview了100个候选人,你的经历很impressive,希望你在甄别program要睁大眼睛,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有空再到我们这里来看看。
这个program的location我是真喜欢,就是以后的fellowship的机会少了点。真的给我prematch,可也是要掂量掂量。
------------------------------------------
标 题: 今天来了两个邀请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31 14:25:52 2005)

一个内科,一个家庭医生。不错的开始。
------------------------------------------
标 题: 印第安那大学的家庭医生program真大方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5 15:44:54 2005)

帮你出机票。如果进这个program,每年还有近1万的房贴。Not bad deal!
------------------------------------------
标 题: 一个校友拿到了MGH麻醉的OFFER!!!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25 17:21:15 2006)

麻省总医院--- 哈佛附属医院。

他的背景是99/99,GC holder,Ph.D,USCE
------------------------------------------

Read more!

skate case -5

标 题: 2006 Match申请的体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4 23:29:34 2006)

本人对住院医申请过程的一点体会,希望对以后申请的人有帮助。

1.时间一定要安排好,我自己考得太晚,希望大家尽量别犯我的错误。理想状态应该是9月1日前结束所有Step 1, Step 2 CK,Step 2 CS (要H1签证的还要考Step 3),并且拿到ECFMG certificate(一般是所有的考试考完后两个星期拿得到certificate)。这样对于申请下一年的住院医来说已经掌握了第一个主动权,原因如下:现在每年申请住院医的外国毕业生越来越多。像今年我去面试的一些program说他们收到3500份申请(计划只收20个住院医生)。9月1日是你可以递交给电子系统(ERAS)申请的第一天,如果那一天能够所有材料都齐全的话就可以抢占第一批被program review的batch。外国毕业生最容易去的是比较小的community hospital program,而这些program往往招的人数不多,能够面试的人数有限。所以他们review了一开始的几批申请后就会发邀请(自然是喜欢邀请已经都考完并拿到ECFMG certificate的人),interview slots fill up就不再审阅了。早申请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可以大大增加interview的机会。当然晚申请也不是世界末日,只是如果你现在计划考试的事不妨考虑到这个时间因素。

2.以前一直知道绿卡很关键,我想对中国人来说仍然是一件重要的事。不过今年我发现很多申请者没有绿卡也能拿到好的interview,似乎绿卡不是那么重要的门槛了。所以没有绿卡不等于只能去没人要去的program。

3.毕业年限。一直都听说很多program不要old graduate。我毕业7年了,申请的时候没有去打听过哪个program收5年以上的人,看着想去的我就申请了。(当然一大因素是我只申请了所在地的program,如果全国范围申请的还是应该打听一下program requirement作参考)如果有一个program你很想去但是毕业年限不符合要求,我建议你还是申请。我面试了一些地方后再去看看他们的要求发现其实好几个地方都说只要毕业3年内或5年内的人。我在面试时还碰到过毕业10多年的中国人,所以这种要求不是绝对的。Program还是会看
whole package的。

4.美国临床经验。依我看来这是除分数外唯一可以大大增加竞争力的因素了。我看今年人们post的信息,有US clinical experience的人很多都有很好的program的interview。如果你想去很好的program的话只有靠这一条来脱颖而出了。我今年的体会是:如果有99/99,美国research,美国医生的推荐信,9月1日就递交完整的申请,能去的program也就只能到一定的水平。USCE是可以完全make a huge difference的。当然USCE要关系,要花钱,就看你个人的目标了。

5.Be self assertive。如果你觉得自己deserve一个program,就努力争取。没有人会笑话你异想天开,试过了你才知道会怎样。

以后想到了再补充。祝各位好运!


Read more!

skate case -4

标 题: Re: USMLE考试经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1 18:50:43 2006)

你可以试试打电话。kaplan有免费的one day pass,你可以去弄一个然后看看是否喜欢这
样的学习方法(看录像)。顺便可以问问优惠的事。

Kaplan 5 day CS如果有钱值得上。不然听说纽约的Dr. Schwartz的课很好,也便宜多了
。(他以前就是在kaplan教CS的,后来估计分赃不均就单干了)Kaplan的主要是有个10
patient simulation,比较有助于适应考试的环境。
-----------------------------------------------
Kaplan一般每年年底涨价。平时有时候有促销的(比如kaplan alumni是10% off)。我都
是优惠时付$500定金,以后再参加。(这种定金如果决定不上课了可以拿回来的)我在这
次年底前又付了step 3 30visit的定金,准备过一阵子去上课,争取住院医开始前考掉。


Read more!

Skate case -3

标 题: USMLE考试经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1 16:26:06 2006)

今天得知CS通过了,总算松了口气。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一年多的学习体会,以互相鼓励。2005年对我而言是疯狂的一年,考了3门USMLE。STEP 1: 250/99,STEP 2 CK:260/99,STEP 2 CS:Pass。

我所有的考试都是用的KAPLAN的NOTES,本人体会是好好看KAPLAN的书就足够考99分了。我刚开始也是听了各种说法,买了很多书,但最后也只用了KAPLAN。

STEP 1:争取看上4遍KAPLAN的书,看两遍First Aid,听Goljan的病理audio lecture,做Kaplan Qbank。临靠前一个月做www.nbme.org的self assessment test,$45一套,自测的分数和真实考试最接近了。(我测下来有99,就去考了)

STEP 2 CK:我上了KAPLAN的Center Prep 30 visits progrm $1500,很有帮助。STEP 2不象STEP 1,死记硬背帮助不大。一定要掌握基本原则和概念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看了两遍KAPLAN NOTES,看了一小部分Crush Step 2,做了KAPLAN Qbank和USMLEWORLD.COM的题。考前也作了NBME的自测题,说是有99就去考了

STEP 2 CS:上了KAPLAN 5 day course,花了$2000。其实不是太必要,但是我考得晚,想确保通过以赶上今年的MATCH,所以咬牙花了钱。这个主要是练习。和会说英语的家里人或朋友练就行了,不一定得找一样考试的人。材料用First Aid和USMLEWORLD的CASES就足够了。

我一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复习,期间在实验室里全职做研究。最后几个月改成一周上3-4天班以加快速度。STEP 2 CK的复习需时较少,3个多月就足够了。CS花了一个月。参加了2006MATCH的申请,目前正在INTERVIEW (申请了内科)。我知道的好几个中国人都考得很好,只不过没有发帖而已。USMLE还是doable test,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的。

祝各位好运!!!

Read more!

Skate case -2

发信人: skate (skate), 信区: MedicalCareer
标 题: 得到offer,退出了2006 Match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6 12:40:45 2006)

本人背景:
Step 1 250/99,Step 2 CK 260/99, Step 2 CS pass,Step 3 还没考美国医学研究3年,年会时有过一个POSTER,唯一的paper还没写好2封美国的推荐信,1封国内的推荐信没有美国临床经验国内3年内科住院医,1年专科医生持绿卡

申请了40多个内科的program,基本都在纽约地区。得到了12个面试,因为offer cancel了3个面试。去过的9个面试中共有6个给了prematch offer。(我相信如果考试考得早还会多些面试的。大家尽量9月1日前都搞定)

最后被New York Presbyterian Cornell的内科接受为PGY-2,所以退出了Match。

我有幸让这个program PD考虑我是因为毛遂自荐的勇气(归功于老公的建议),好分数,强大的推荐。但是这些并不够,所以PD让我在病房里observe以决定我是否有能力。在病房参与讨论时我能够让所有人觉得我可以胜任归功于国内做过的临床和STEP 2复习打下的基础。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希望能做一个好住院医。特别是他们告诉我这个program从没收过中国的毕业生,我更应该努力工作,以convince PD将来让更多的中国医学毕业生进入到这种top program。

这一年多经受了很多压力和焦虑。我很庆幸一直有朋友,同事和家人的支持。复习时我经常觉得很沮丧,好在有很多考友可以“骚扰”,他们的安慰和鼓励对我真的很重要。所有的事情要面对时都会觉得时最困难的。没考时我觉得考试最难,曾经以为永远也没勇气去考场了;考完了觉得申请最难;有了面试又觉得面试时的表现最难;现在又觉得真正工作最难。所以大家无论处在何种阶段都要坚信困难会过去的。只要努力一定会做上住院医。

祝大家好运!!
-------------------------------------------------------
我们Match或Prematch都是申请PGY-1的位置,内科住院医都是3年完成的。我这次Cornell
是让我直接做PGY-2,所以我2年就可以完成了。虽然节省了时间,我觉得压力还是很大。
因为PGY-2就要supervise PGY-1,所以自己一定得快速适应。

Read more!

Skate case -1[zt]

标 题: Re: Connections coun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7 12:12:22 2006)

第一次和Cornell的PD见面时他很坦率地告诉我如果我不和他主动联系的话他肯定连我的file都不会见到。因为他们不考虑外国医学毕业生,第一轮筛选就通通筛掉了。我为什么会想到contact PD?因为我很向往这个医院,每次看到他们的住院医生来来往往都觉得很羡慕。但是我很清楚美国学生也想挤破头进去,想到他们不大可能考虑我心中一直有些遗憾。我只申请了纽约的内科program,拿到的面试中最好program要算是St Luke's-Roosevelt Hospital Long(Columbia affiliated的大型community hospital)和Long Island Jewish Hospital。我当时很清楚以我的分数和背景这是我在纽约能去的最好的地方了。正如我预料的,虽然我也申请了所有纽约Univeristy Hospital,没有任何回音。我不在Cornell工作,不过我们的医院和Cornell的联系紧密,我老板本身也是Cornell做的住院医。我很快意识到虽然老板很支持我,也写了强大的推荐信,她不可能帮我去联系任何program。所以如果我想去一个地方,只有我自己去和那儿的PD说才行。这里要感谢我的老公,他说我不够self-assertive,被动等是不会有top program主动邀请我的。在他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迈出了第一步。一旦我和他们搭上话,我老板还是鼎力back me up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自己幸运的地方是所有的环节都很favorable,从分数到最后在病房里的表现。Connection固然重要,但是其它的因素特别是自己毛遂自荐迈出第一步也都是缺一不可的。

我希望我的经历可以鼓舞所有的同道。
------------------------------
Hi, skate,
Congratulations!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 What kind of IMG can enter the university program? I think your background is good enough for that. why do not you try to contact the university program.

Thanks for reply!

首先我的经验只限于纽约地区,内科program。美国稍微好一些的医学院的University Hospital的内科是不大收外国毕业生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有足够的优秀美国医学毕业生可挑。而且招收美国学生政府给补贴,招外国学生就没有。一般所谓IMG friendly的program其实就是招不足美国学生或根本没有美国学生肯去的。美国政府肯让外国人行医,说白了就是医生需大于供。我面试的地方都是这样的。我的99/99,美国推荐信,绿卡顶多让我去到好一些的community program。如果我有美国临床经验的话(observe没用,至少要真正接触病人的hands on experience半年或以上)可以去再好一些的地方。但是竞争激烈的大学医院比如Ivy League的或NYU还是没戏的。 所以我的体会是,尽量分数考好点还是可以至少去好些的community hospital,prematch offer也会多些,不会落到没match上或是很糟糕的program。

美国的住院医培训还是挺标准化的,不象中国,大小医院出来的人会很不一样。所以申请时还是应该调整好心态。争取去最好的地方,但是无论最后去何program都应该高高兴兴,完成这三年的训练。我不是现在才说风凉话,Cornell的事情还没有work out的时候我就已经这样想了。因为大小program各有利弊:community hospital有很多hands on看病人的机会,有利于培养独立从零开始work up一个病人以诊断治疗。有的program小到没有fellowship,很多人觉得这是很糟糕的,其实没有fellow的地方内科住院医还要担负起专
科会诊的任务,这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university hospital可以看到很多专科的专家,复杂的procedure,比较开眼界,但是收进病房的病人大多已经在入院前已经有的彻底的work up,所以会相对欠缺独立诊断的机会。因为上述我从面试中得到的结论,我觉得内心平静了很多,因为去哪儿都有一番天地。

住院医申请我们处劣势,因为没有临床经验是一大缺陷。但是一旦挺过了这三年,我们申请fellow就会有很多优势了。因为临床经验已经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人以前做的研究会让他们明显stand out。

祝各位狗年好运!!

发信人: madoc (香格里拉), 信区: MedicalCareer
标 题: Re: Connections coun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7 15:36:26 2006)


说得不错!!!

我认识的那位中国医生也不是什么大学program毕业,他在EMORY 的IM实习过十个月。如果将来只想出来赚钱大可不必去University based.他去年有47万。Emory的IMprogram,每天morning report 时都要有powerpoint做presentation.大学program一般比较大,象Uiv of Kansas的IM一班有60个人,教授都不知道你叫啥名。毕业 的时候给你写推荐信都不一定strong.因为人多了高手就多,把你跟其他美国学生比,IMG往往就是个殿底。

当然人往高处走,能进大学program尽量进,进不去也无妨。至少这三年可以lay back a little.中国人一般要进专科。那就在training中搞点研究,与相关的专科医生搞好关系。毕业了去个专科培训。专科培训一般是大学program.

不管如何,在美国当上医生就是强者了。只认英雄,不论出处。


Read more!

Externship resource[zt]

标 题: Re: To madoc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28 15:36:08 2006)

I used gmcgroup. U can check http://www.gmcgroup.org/

There is phone number for externship. cost me 350/week.

But recently I heard that so many people call them for externship.So better
check it out quick.

Good luck.

【 在 stareee (星星) 的大作中提到: 】
: I read your posts here regarding exam and match experience, and appreciate
: your generoisty of sharing.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you can tell us
something
: about externership. Do you need to apply for it, or do you have to know some

: doctor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Thanks a lot.

Read more!

IM interview questions!!![zt]

发信人: madoc (香格里拉), 信区: MedicalCareer
标 题: IM interview questions!!!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31 16:02:58 2006)

我一共去了6个IM,1个FM。除了一个program问了我医学问题,其它都是很轻松的。而且大部分内科program都不会问你医学问题,只是想看看你这个人personality 如何。所以大家去面试内科时大可relax,show your real personaliy.PD喜欢的候选人因program而异,因人而异,增加胜算的唯一方法是多去几个。圈里流行的是6个面试能secure one.一般去六个,两个看你不顺眼,两个爱你不过来,另外两个爱你死去活来。去面试之后你一般都会有点感觉了,回来之后对你有好感的会对你的感谢信很快回复。然后双方眉来眼去,就这样成了。总之跟相对象有点相似。想想要相处3年整,那不挑个顺眼的来。候选人长得漂亮,长得cute就便宜了。长得汉城得也不要灰心,madoc我也不拿了一个。


基本问题:

1. Why choose our program?

2. tell me yourself.

3. What did you do after graudation?

4. Why choose IM?

5. What is your strength and weakness?

6. Are u a leader or a follower?

7. What are your spouse doing?

Read more!

Monday, January 30, 2006

other useful adjectives

Beautiful美丽的 ugly难看的 cute/ lovely可爱的 gorgeous华丽的
good-looking 好看的 excellent卓越的/杰出的 progressive进步的
conservative保守的 talkative健谈的 dumb沉默的
wise聪明的 foolish愚蠢的 kind亲切的/好心的
diligent勤勉的 patient有耐心的 amicable友善的
ambitious雄心勃勃的 energetic有生气的 alive/animate生气勃勃的
affectionate充满情感的 arrogant自大的 supercilious高傲的
clumsy笨拙的 pleasing惹人喜爱的 jolly快乐的
brutal残忍的 mean 恶劣的 cautious谨慎的
courteous/pilote有礼貌的 cordial恳挚的 content满足的
faithful忠实的 decent体面的 respectable可敬的
desperate绝望的 dreary/gloomy忧郁的 tame温顺的
eloquent雄辩的 ardent热情的 timid胆小的
imprudent轻率的 humane仁慈的 merciful慈悲的
impartial公正的 inferior劣等的 notorious声名狼藉的
influential有影响力的 rational理性的 stingy吝啬的
modest谦逊的 serious严肃的 stern/strict严格的
sly/ tricky/cunning狡猾的 upright正直的 vulgar粗俗的
witty机智的 worldly世俗的 zealous热心的

Read more!

EnglishPod 39

Adjectives 'a-jik-tiv
How to paint a picture.
Adorable &-'dOr-&-b&l, -'dor-
most times for baby or puppies
Average 'a-v(&-)rij
normal, ordinary
Clean-cut man
Concerned k&n-'s&rnd
worried
Curious 'kyur-E-&s curiosity "kyur-E-'ä-s(&-)tE
Cute 'kyüt cuteness noun
Not beautiful, but pleasant. Always for woman. Innocent feeling.
Distinct di-'sti[ng](k)t
Elegant 'e-li-g&nt
lady like, carried herself well. High class.
Filthy 'fil-thE
dirty.
Glamorous 'glam-r&s, 'gla-m&-/
loud dress. most times for Hollywood stars
Strange 'strAnj
Ugly '&-glE
no for man or woman.

Read more!

EnglishPod 40

Wrong words
Clothes KlO-ths
Humberger NOT humberg
*Expresso ik-'spre-(")sO
*mayonnaise 'mA-&-"nAz
*Pollution p&-'lü-sh&n
Brother 'br&-[th]&r
*Febuary 'fe-b(y)&-"wer-E 'fe-br&-
Probably 'prä-b&-blE, 'prä(b)-blE
Toward 'tO(-&)rd, 'to(-&)rd
Passenger 'pa-s&n-j&r
Ask 'ask
Hight 'hIt
Debt 'det
Vehicle 'vE-&-k&l also 'vE-"hi-k&l

Read more!

Med News06 1.2

WebMD reported Jan. 27, 2006

Exubera delivers short-acting insulin via an inhaler. It offers adults with type 1 or type 2 diabetes an alternative to the insulin injections they need to control their blood sugar. The device is not approved for use by children younger than 18. The FDA approval requires the manufacturer to distribute medication guides along with Exubera. The guide contains FDA-approved information written especially for patients.Exubera is not to be used by smokers or people who have quit smoking within the previous six months. It's also not recommended for people with asthma, bronchitis, or emphysema. However, people with colds or flu should still be able to take the drug, although it may cause coughing.

Good lung function was recommended to be confirmed before installing this therapy. Long term lung safety, especially in patients of pulmonary disorders, is needed, and was recommended by FDA. Advantages were obvious. Easier use of insulin. With epidemics of diabetes in US, the drug maker Pfizer may hope this new drug would reach billion-dollar seller. Eli Lilly is too developing their own inhalable insulin.

Read more!

Med News 1

According to JAMA Jan. 25, 2006; vol 295: pp. 387-388 and WebMD news.
Jan. 27, 2006 - Less than one out of five American women who have mastectomies also have breast reconstruction surgery, but cost does not seem to be the only thing driving the decision, new research suggests.

A review of breast reconstruction practices in the U.S. found that reconstruction rates overall have not increased since 1999 -- the year legislation was enacted mandating insurance coverage for the surgery.

Figures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show a 22% decline in breast reconstruction procedures between 2000 and 2004.
Differences of Ethnics and Regions
Whites have highest rate of undergoing reconstrution surgery, while blacks, Asian and Latinos have only half rate of them. Women living in Atlanta have highest rate of any regions investigated, while Alaska has lowest. Interesting findings. Maybe women in Atlanta have more needs for self-image?
Yet less than half of breast reconstruction surgeries are performed on patients age 50 and older, and fewer than one in 12 reconstructive surgery patients are over age 64.-WebMD
Yes. The elderly does have different priorities. Personally, I do not think there would be the same proportion of older women who are good candidates for surgery, including reconstrution.

Read more!

Sunday, January 29, 2006

How to blog 1


Read more!

Thursday, January 26, 2006

Med blogs 2

Dr. Charles, a FM doc at UK.
GruntDoc, one of the best medical blogs of 2004
Clinical cases, collection and news
Summer doc, best new blogger of 2005. Colletion of latest medical papers with comments.
Medgadget.com who honor the recipients of best webloggers!

Read more!

spam again?

Thanks to the tight blogspot policy against spam blog,

I have to verify my post, each, and very one of them, again. This is becoming quite annoying...

Read more!

Medical blogs

  • Dr. Kevin is running one at his own website.
  •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medical blogs at kidneynote blog. KN runs like collecting health news with original abstract from medical journals. Interestingly, KN also uses Technorati Tags, where I advertised my sites.
  • Medlogs, a good site.
  • A medical news commentary, aetiology at Sienceblog.com. I just sent in my application for a space at scienceblog. We'll see how it goes.

--To be continued.


Read more!

USMLE preparation tips 1

What to read?
1, Choose right books. Consult with factulty members at your medical school, and also the senior medical students. They are very experienced with the exam preparation.
2, Do NOT read textbook from cover to cover. Rather read review books.
3, Choose one review book, and stick to it. Every books has its strength and weakness. But one has to finish one book before using other books as suppliment.
4, Recommend books/course. Kaplan live lecture and its note have been considered gold standard in preparation, especially step 1. First Aid for Step1 was very good last-week review book. Crush the board step 2 and First Aid for step2 are both good for last-week review for step2. I can not give list of recommended books for step3, because I have not finished it yet.

How to read materials?
Simply actively read books.
1, Propose questions. Ask yourself what the exam would ask about the subject? When you can write questions, you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2, Chart and graph. Photographic memory is the key for most medical students. So use it, and you will recall the whole picture!
3, Recite or rephrase the subject. When you are able to describe the subject with your own words, you will have put the subject in your mind again, more likely deeper.
4, Summary. Focus on the key differential features of the subjects. You do NOT have to understand the subject completely, which is the goal of residency and subspecialty training. For exam purpose, it is sufficient if you can differentiate those options/subjects from the given info.

Hard to remmeber those?? Easy, the last piece of advice.
Use mnemonic: the about case. I use QCRS=Qaulity Control ReSearch!

Best of luck with your exams!

Read more!

Wednesday, January 25, 2006

a letter to scienceblogs

Dear staff,

My blogs are http://zhanglab.blogspot.com/ and http://drslk.blogspot.com

The Zhang Lab was dedicated into stem cell research, also covering recent biomedical literature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stem cell biologists. It includes highlights in stem cell research (HiSCR), journal club and general readings (GR). HiSCR was a collection of recent publications with immediate interest to stem cell biologists. I generally browse and pick up papers from Impact Factor more than 10 or so, therefore, the data in the paper would be more solid or less likely a fraud. In weekly journal club, I would discuss significance, perspective and problems/arguments about 1 or 2 recent interesting papers. Hopefully, JC would stimulate more serious thinking about such subject. GR is for brain storm, in my view. This collective reading list may help broarden our science thinking in certain way. These 3 parts would fit into general biologist or experienced stem cell biologist, as I propose
The later Dr. SLK was for clinical medicine with focus on pathology, which would become my clinical training specialty. I would comment on recent progress in medical fields, including general health news and publication in medical journals such as JAMA, NEJM, BMJ, Lancet, etc.

I have tried to find a place/site where many good scientists share their blogs of serious scientific thinking. With a link from Nat Genetics Blog, I found you site, and thought it would fit my blog perfectly.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nsideration.

Lanjing Zhang, MD
PS, you may find my CV at http://myprofile.cos.com/ljzhang


Read more!

Yu Passed USMLE Step1

It was not easy, to pass such a crucial exam in China. As we all know, the language challenge will provide large barrier for foreign exam takers. Anyway, he passed it verified by the trick of OASIS/WIA at ECFMG site.

The trick as many of USMLE exam takers know, it was just to re-register for the step1 or 2 after the ECFMG site shows a score report has been issued. If the WIA lets one continue to register for the same exam, unfortunately, it was likely the one did not pass the exam. If the WIA does not let one register, it is a good indication. The screen will show-- you have pass the USMLE step X and you can not take it again. Wish you best of luck!

Read more!

Ad day

Today, I did some advertisement for my site, not only for myself but also for the doctors or scientists who share the similar interest.

As you may notice, there are several additonal banners on the left sidebar. Those are the places, where I registered to broadcast for the promotion of this site. I think those ranking/listing sites of blogs will also help the readers of this site find more interesting sites...

They include
--technorati.com/blogs
--blogrankings.com
--shadows.com
--blogtopsites.com

Read more!

a prematch for madoc

After a long journey of preparation and interviews, Madoc at Mitbbs.com finally got his prematch and concluded his period of Match with wonderful end.

He's very high scores, if I recall it, like 90+ in USMLE step1 and 2.
He's PhD in US, which was from a good US school.
He's working experience in hospital info management, for 1-2 years. That provides him unique experience in the US health system.
He's US clinical experience, by attending an out-of-his-pocket externship of 3 month.
He's US green card.

In summary, he's almost very thing one needs for the match, or residency application. So it's not a surprise that he succeeded.

Best of wishes to him!

Read more!

journals

Wed JAMA
Thu NEJM
Thu Nat
Sun BMJ
SciDirect
Fri SCI
Free Medical Journals

33.3 Nat Rev Cancer
30-28 Nat Med
26.7-27 Cell
26.5 Physiol Rev
26.4-26.7 Nat Genet
26 NAT REV MCB
22.8 Ann Rev Cell Dev Biol
21.7 Nature Rev Genet
21 Lancet
20.2-18.28 Nat Cell Biol
19.8 TiCB
19.0 Curr Opin Cell Biol
17.9-12.8 Nat Biotech
17.0-18.7 GeneDev
16.8-16.4 MOL CELL
15.8-11.5 DEV CELL
15.8 JEM
14.5 JNCI
14.39 TiBS
14 JCI
13.8 PLoS Biology
13.6 Neuron
13.6 NAT REV CA
13.3 Trends in Pharm Sci
13.2 Trends in Genet
13.0 PLoS Med
12.5 JCB
12.11 Curr Opin Gen Dev
11.9-8 Curr Biol
10.3-10.69 EMBO J
10.2-10.7 PNAS
10.0-09.63 Blood
08.80 MCB
08.31 Cancer Res
08.25 Diabetes
08.19 Cell Death Diff
07.8 Development

07.5 MBC
07.5 Lancet Oncol
07.2 FASEB J
06.95 JCS
06.75 Am J Path
06.69 JBC
06.3 Oncogene
05.6 Clin Cancer Res
05.3 J Path
05.22 J Cell Physiol
05.1 Dev Biol
04.8 Cell Mol Life Sci
04.6 AJSP

04.48 Differentiation
03.94 AJP-Cell Phyiol
03.8 Febs letters
03.8 Cell Growth Diff
03.7 Lab Investigation
03.6 Mod Path
03.3 Hum Path
03.26 Mech Dev
03.23 Front Biosci
02.87 Dev Dynam

Read more!

Monday, January 23, 2006

step 3 prep[zt]

ani - 11/16/05 23:49

I took my Step 3 last weekend and thought I should write a post to help people sitting their exam in the near future. I will write my full experience and answer questions regarding my preparation when I get my results but for now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exam.

Step 3 is the most practical of all the Steps and sort of puts you in the position that we have all been in real life, with a patient in front of you and figuring what to do. Any doctor who has practiced clinical medicine will feel more at home with this exam compared to the other Steps. Many questions reflect things doctors really face in day to day life so it is not an exam worth panicking about and you should feel relatively at ease. That is not to say it is an easy exam…it is not that either.

I found that of all the MCQ questions I probably confidently knew the answer to 40-50%, 25% to 30% I was not certain but could make an educated guess, and another 20-25% I had no clue or could only narrow the responses to two and then had to make a wild guess. Unlike experience of others, I did not find much similarity between the questions and those on USMLEworld. A few questions (below 10%) I would say I had encountered on USMLEworld. What though is similar is the length of questions. And also because many USMLEworld questions are so badly written, if you are used to teasing those out then the real USMLE questions will be relatively easy to understand.

I found time to be a major constraint in the exam. This may partly be because most of my blocks were from the office or health center setting. As I have been a hospital doctor for last 14 years who has never worked outside hospital, I found the office questions rather difficult to reason out and many of the scenarios or questions were strange to me. The hospital and ER blocks were much smoother and I did not have constraints on time, but unfortunately they constituted less than a quarter of my exam. The result is I ended up always rushing against time by the end of the blocks. Concentrating for 8 hours is extremely difficult which was part of the problem and on two or three occasions I dozed off momentarily while staring at the screen (I had been at work in hospital till midnight the day before). There were a lot of ethics questions but if you have been a practicing doctor then many are scenarios you would have encountered in real life and if you stick to your instinct most would be okay. Also a lot of epidemiology – if this is not your strength then do not waste time on them as some will take you minutes to resolve and it is best to forgo that point and spend the time on other questions (for me epidemiology is a strong area so I always worked them out).

General tips I will give on handling MCQ

1) Use the highlighting tool. I think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you can a) stay awake b) stay focused and c) keep from making silly mistakes due to not reading the question properly. As you start to read a question you never know where it will end, so just take the marker and mark out key elements of the history, exam, abnormal findings and anything unusual that shouldn’t be there. For example, if it said something harmless like ‘she stopped her job as a nurse 3 weeks ago’ or ‘four years ago she was admitted for stomach pains’ then be suspicious and highlight such phrases because those phrases have no business being in the vignette, except that they are there for a reason. In contrast stuff like vitals are of no importance unless abnormal. Once you do this then go to the question, the bits you have highlighted in yellow stand out and you will be surprised how many apparently innocuous phrases are the clinch to the answer; and if you were to take that phrase out (i.e. if you failed to notice its importance) the question would have a totally different answer (which would also be among the listed options).

2) Do not dwell on questions you don’t know. If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then no point reading and rereading it, just guess and move on. If you can narrow it to 2 options just guess one of the two and move on. Reading it more won’t do anything than increase your frustration and leaving you fighting against the clock as you get to end of block.

3) Do not dwell on questions if you do know the answer. You will occasionally come across questions that you know you know but for some reason cannot figure out. Do not waste 3 or 4 minutes trying to get this one mark. Mark the question, guess and move on. If you have time at the end then come back to it. Else the time you spend on that Q will hurt you later when you find you have 6 minutes for last six questions. You will then hurry over the last six and could end up failing them all just because you had spent too much time trying to get a single mark.

4) Do not dwell on questions you fail. Do not think too much about questions you have failed; as you go through the exam and see the same theme resurface, you will realize you failed the question first time around. Mourn when you get home. It serves no purpose now other than to distract you and make you more prone to future errors.

5) Learn from previous questions. You will be surprised how many questions have similar themes and how many answers can be derived from questions you have encountered in earlier blocks. Of course often you will learn from a subsequent question that you failed the earlier one; regroup and pick the correct answer this time. Many questions too are repeated. I must have had 5 questions each on two particular neuropathies. I even saw exactly the same (dermatology) photo but with slightly different vignettes on each occasion. When you see things in one question that may help in future then right it down on your board for future reference. When you see the same option or theme repeated then it is likely that that is the correct answer (and you failed it earlier); just regroup and get it right this time. Write down the normal values for lipids – these will feature again and again.

6) Guess intelligently. There are some cardinal rules. If you do not know the answer and there exists an option which says ‘do nothing’ then pick this; sometimes you will be wrong but majority of times you will be right. If you do know the answer and there is another option that says ‘do nothing’ then seriously reconsider your answer. If your answer is option A then hesitate and read through for you may see a better option, because there may be an even better ‘best next step in management’. Or you may find a more specific answer e.g. (A) may be abdominal XR and (D) erect chest and abdomen XR. If there is a strange option that seems to have no reason to be there then this is likely the answer. For example if you have a question on how to manage what looks like an MI, the usual options to expect are cardiac cath, troponin, aspirin, atenolol, lasix, cxr etc. If amongst the options you see something strange like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then read the question again and be careful that what you are dealing with is not an MI but something else like WPW syndrome. Always look hard at the simpler options seriously (like TSH, urinalysis) before you consider sophisticated ones (like MRI). Before you pick the second best answer (because the best has not been provided), look for different ways of describing the same thing – that you don’t see your first choice answer doesn’t mean it isn’t there; for example eponymous names may not be used or a mechanism of action rather than a drug name or a pathological description rather than a disease name. It is EASY to answer questions correctly even when you do not know what the question is asking. If you can guess correctly on even a quarter of questions that you do not know then you seriously enhance your chances.

The first night.
Do not despair after your first day. No matter how bad you have performed it is still recoverable at this stage. Remember most who fail will fail with 70 to 74 so a little extra effort could 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s and fail. On the first night try and work to limit the damage of the first day. Personally I went through Aster notes (and it paid cos on the second day I had at least 5 questions that I came across night before) and also USMLE CCS cases. Keep your spirits up and hope tomorrow will be a better day.

The second day MCQs I found better (most people do) – I think they want to ease you into the CCS.

CCS
Personally this was my Achilles heel. At least 3 cases I could not get to the bottom of the diagnosis. And the patient was better but not quite right. The pediatric cases were my major problem. My advice to you is when you go in write some things down on your board before you start the CCS on things you must not forget. Like Counsel every case, change location, toxicology in ER cases, pregnancy tests in females etc. I was stunned cos I had 3 cases where the solution to the case came from a test I had ordered innocuously, and had I forgotten to order that test then I would have got nowhere. One patient with vague symptoms ends up pregnant, another HIV positive, another hypothyroid etc. And it was so easy to have forgotten to order the test and be led down the wrong path. Of course two, I could not solve cos there was clearly something I should have asked for which I didn’t. This part of exam is more like a computer game. Try and keep calm. At one point when I reached a dead end I became frantic and lost control and started requesting every test under the sun I could think of which surely didn’t help my case (often met with response the patient is too young and cannot co-operate for this test). Other thing I found is most cases have accessory issues so do not feel comfortable that you worked out they have carpal tunnel syndrome– they might also have peptic ulcer. Another problem I had is I did not advance the clock enough so try and keep up with that.

Take breaks wisely between blocks. When you have a bad block stop and take a break – it is easy to become frustrated and then it becomes self-perpetuating. When things look gloomy, think of it this way. You are not the worst doctor in the world. There are others doing the same question that are finding it as difficult or more difficult than you.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worse than you. If the block is difficult, maybe it is difficult for everyone. If you are an IMG remember there are many American graduates that are nowhere near as good a doctor as you and if they all pass the exam then so can you. It is a game, just play by the rules and hope for the best – I am doing just that now. Wish you luck.

Ani

Read more!

Sunday, January 22, 2006

让俺瓜瓜写个常见缩写含义吧--方便新手阅读本版。[zt]

发信人: nkmelon (胖胖的西瓜), 信区: Photographer
标 题: 让俺瓜瓜写个常见缩写含义吧--方便新手阅读本版。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Sun Apr 24 17:06:02 2005), 转信
photo
常见镜头名称篇

DB:大白 指Canon EF 100-400 f/4.5-5.6 L 体积大。
XB: 小白 指Canon EF 70-200 2.8 L. 和大白形成对比。
XXB: 小小白 指Canon EF 70-200 4.0 L 体积小,和XB同焦段。
99年出来之后广受好评,成为价格最便宜的L头。XXB昵称
最早鉴于台湾一个论坛,然后无忌上面就流行开了。
XBIS:爱死小白,指Canon EF70-200 2.8 L IS比XB多个图像稳定器。
以上几个镜头都因为镜头是白色的而得名。
XH: 小黑, Sigma 70-200mm f2.8 光圈大价格便宜。成像不错。
XGP: 小钢炮Nikon 80-200 mm f/2.8
百微:100mm macro。 一百毫米微距头。
Bigma: Sigma 50-500mm F4-6.3 EX DG/HSM

还有几个不常用的在无忌上可以看到这么称呼比如
DH: 大黑 Sigma 100-300mm f/4
DDH:大大黑 Sigma 300-800 f/5.6
DGP:大钢炮 Nikon Nikkor 200-400mm f/4
痰盂: Canon EF 50 1.8 张的像,便宜。

成套镜头

佳能变焦新三剑客
EF 16-35 2.8 L + EF 24-70 2.8 L + EF 70-200 2.8 L IS
最大光圈都是2.8,虑镜都是77mm
佳能变焦老三剑客
EF 17-35 2.8 L + EF 28-70 2.8 L + EF 70-200 2.8 L
F4小组合
EF 17-40 4.0 L + EF 70-200 4.0 L
基本覆盖常用焦段,价格便宜,成像好。

镜头材料
UD:底色散镜片
AP:非球面镜片
FL:萤石玻璃,萤石比UD好。

镜头等级
L头,红圈头:Canon镜头分消费级镜头和专业镜头,L是Luxury第一个字母的
缩写。特指专业镜头,做工好,成像好。镜头前端有个红圈。
狗头:指成像不好的消费级镜头。牛头L头是反义词。
套头:特指EF-S 18-55和Canon 300D,350D,20D一起买的kits lens

常见英文品牌中文翻译
Canon 佳能
Contax 康太师/康太时/康太克斯
Nikon 尼康
Pentax 宾得/潘太克斯
Minolta 美能达
Olympus 奥林帕斯
Alpa 阿尔帕
Hasselblad 哈苏
Fujifilm 富士
Mamiya 玛米亚
Vivitar 威达
Rollei 禄莱
Voigtlander 福伦达
Schneider 施耐德

Leica 莱卡
Carl Zeiss 蔡司

Gitzo 捷信 顶级三角架品牌
Bogen/Manfrotto 曼福图 现在吃了Gitzo成为最大的三角架供应商 意大利品牌


其他常见缩写
LD: 领导,一般指自己的老婆,也用于指老公。
DX: 大侠。
XDJM:兄弟姐妹
MT:模特
JJYY:唧唧歪歪
TS:唐僧,婆婆妈妈的意思
PS:photoshop,一种图像处理软件
RT:如题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
RPWT:人品问题
xxsl:洗洗睡了
SB,TMD:都是骂人的。本版不提倡使用。
GG,JJ,DD,MM: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了。
双A阶层:嘻嘻这个是俺发明的,指靠奖学金过日子当TA或RA的穷学生。

Blueice 补充
补充:
35mm,指胶片的一种规格,长边35mm,短边只有长边的2/3。
135系统:用35mm胶片的拍摄系统。
APS:Advanced Photo System,一种不同于35mm的拍摄系统,胶片比35mm小。现在通常指
CCD/CMOS尺寸比35mm全幅小,只能达到以前胶片APS的胶片尺寸。
110系统:小画幅系统,底片面积小于一半135系统底片。
120系统:用更大面积的底片的拍摄系统,底片面积6×4.5cm,6×6cm,6×7cm,6×8cm
,6×9cm,6×12cm,6*17cm,6×24cm等等,俗称中幅。
645, 66,67,680,690,612, 617, 624:意思见上一条款,单位cm。
4×5,8×10,20×24,大幅底片系统,俗称大幅。底片面积以英寸为单位,一英寸=2.
54cm,自己换算去吧。
xpan: Hasselblad的产品:底片面积65*24mm.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这里通常指的是胶卷(或者数码)的感光度。
AE:Auto-Exposure,自动曝光。
AF: Auto-Focus,自动对焦。

AF-S: AF-Slient(?),Nikon的静音马达对焦
IS:Image Stablization,佳能的图像稳定技术。
VR:Vibration Reduction,尼康的图像稳定技术。
OS:Optical Stablization,sigma的图像稳定技术。
AS:Anti-shake,Konica-Minolta公司的防抖技术。
MF:Manual-Focus,手动对焦。也指Medium Format:中幅。
DOF: Depth of Field,景深。
MTF:Modular Transfer Function,模量传输函数。
FTM:Full Time Manual,全时手动。
MLU:Mirror Lock-Up,反光板预升。
ED: Extra Low Dispersion,极低色散。
EV:Exposure Value,曝光值。
FPS:Frame Per Second,每秒钟曝光数目
GN:Guide Number,指的是闪光灯输出量。
SLR:Singular Lens Reflex,单反相机。
TLR:Twin Lens Reflex,双镜头反光相机。
P&S:point and shoot,一般傻瓜机。
RF: Rangefinder,旁轴相机。
IF: Internal Focus,内对焦,对焦时最前组镜片不动。
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佳能目前的成像系统。
EF:Electronic Focus:电子对焦。
EF-S:“S”:Short back focus


DX:Nikon小画幅系统,倍率1.5。

D:Nikon镜头表示镜头可以传递距离信息给相机。
G:Nikon镜头,光圈环由机内电子控制,不再可以用手直接调节。

Ai = Automatic Maximum Aperture Indexing 开放光圈值自动补正方式
Ai-S:为了用机械方式实现光圈优先(以至程序模式)的功能,针对过去的Ai方式的光圈连
动杆的动作
和光圈收缩的档数之间的非正确比例的不足,改变设计为正确比例的机构,而实现了光圈
优先(以至程序模式)的功能。

XZP: 小竹炮,Nikon 70-200/2.8 VR
Texas Leica: 大莱卡,Fuji 690系列,包括GW 690, GSW 690等等。

翻译:
摄影包名称:
Billingham:白金汉。
Lowepro:乐摄宝。
Tamrac:天域。
Tenba: 天霸。
Domke:杜玛克。
Saftotto:赛富图。
Mekko:美康。
Jenova:吉尼弗
小资F4组合现在看来得加上 Canon EF 24-105/4 IS。
又找到几个:
碧玉刀:Nikon AF 20-35/2.8 (这个真不常见)

胶卷:
RA:Fuji Sensia 100
RAP:Fujichrome Astia 100-F
RDP-III:Fujichrome Provia 100F
RH:Fuji Sensia 400
RHP-III:Fujichrome Provia 400F
RM:Fuji Sensia 200
RTP-II:Fujichrome 64T
RVP:Fujichrome Velvia 50/100F

Read more!

给打算回国工作和定居的朋友提几条建议[zt]

给打算回国工作和定居的朋友提几条建议
作者: 佚名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6年01月21日 http://www.creaders.net
Career

1.尽早在国内买好房子。自己暂时不住可以让自己的父母先享受起来。

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大连广州等大城市(相信这些城市是‘海龟’们回国的首选地)的房子已经不便宜了,好一点的150-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要100到300万人民币左右,合美元20-30万左右吧。房价还会涨。

安 居才能乐业啊。回国谋个位置挣点钱在衣食和行方面过上食有鱼出有车的小康日子是不难的,但是单凭工资要买栋好房子还是不容易的。我认识的那些在国内能买得 起好房子的人要么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要么是有合法或不合法的外快收入的,要么是沾了大学研究所银行公司等单位的政策的光,用自己以前的工龄折抵部分房 价买房的。这几样,大部分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人都不具备。所以要早作准备。

2.尽量让自己的孩子学好中文,如果有条件的话,把孩子送回国去上两年学。要么,干脆晚点生小孩,等你回国时他刚好上小学。这样,孩子比较容易适应国内的教育环境。

按 中国大城市的标准,美国一般的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实在是太差了,五年级的学生的数学水平还不如中国三年级的学生。而且,对社会上的事儿,国内的孩子比国外同 龄的孩子要精明的多。另一方面,中国的应试教育搞得也太过火了,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更辛苦。我们这些人算是幸运的,不管是轻松还是费力,过五关斩六将我 们是过来了。想想我们的同学中那些苦苦用功但学习成绩并没有显着提高的人吧,他们在这种应试教育环境里是多么地痛苦。

回国去的确有个再适 应国内环境的问题,这对我们这些在国内长大又曾四海飘荡白手起家的人来讲不是什么没法克服的问题(对那些出了几年国就猩猩作态地表示国内的人太多空气难呼 吸水没法喝阳光不够明媚的‘高等华人’也许是个没法克服的问题),但对于孩子来说是个真正的挑战。我自己小的时候从南方到北方,还是在自己的国家里面,适 应新环境还适应了快两年呢。生活环境变化对孩子的影响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我的朋友里面,有人因为从小跟着父母在国外生活过几年,后来回国后适应不了国内 学校的竞争环境以致于他们已经当了‘老海龟’的父母又放弃了国内的工作重新出国。想回国的人应该把这些可能的问题想清楚,并准备好应对措施。

3.平时和老婆在这方面多沟通多交流思想,在回国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在考虑自己回国后的前途的同时也得考虑好老婆回国后的前途和生活。

大多数女人是比较感性的,而且更注重平时的日常生活和物质方面的东西。光棍一条的时候,弟兄们尽可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成了家就没那么容易了。

更 重要的是,做人得有点哥们儿义气,老婆也是你哥们儿中的一个,而且是最重要的之一,是和你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为你生孩子的‘哥们儿’。总不能在追小姑娘时花 言巧语信誓旦旦,一到了要改变生活的时候就不顾老婆的想法了吧。而且,大部分来美国的老婆们也是在名牌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家也有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不 应该让她们为男人牺牲太多的东西。所以,在回国前好好沟通思想和考虑老婆的将来对于是否能顺利回去和回去后是否能生活愉快是很重要的。

4.千万不要自我膨胀。回国去别兄弟我在美国如何如何,硕士博士头衔,10万8万收入什么的。更别指望回国一下子就会有相当于10万8万美元的年收入。

我 不是要大家自卑,而是希望回去的人能踏踏实实地生活。胡吹乱泡容易招人烦。来美国留学然后又在公司做技术工作的人,基本上在物质生活方面过比美国的平均生 活水平还高一点的小康生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拿几个学位也不难。但这些都不应该是拿来炫耀的东西。实事求是地讲,即便是在美国,年 薪超过10万的也只有在硅谷和华尔街比较多点,在其它地方也是不很容易的。在吹10万8万收入的同时别忘了吹吹硅谷和曼哈顿的房价和高昂的生活消费水平。 而且,在美国每年1/3左右的收入要交税,花钱时还要交6%-8%的税,买了房子还有房地产税和保险要交。而且,在美国挣1美元只能当1块钱花,并不会自 动膨胀8倍。别老是想着到国内去也一下子弄个70-80万花花,中国不是冤大头,也没欠你什么。实事求是地讲,在国内一年能挣70-80万人民币的人的生 活水平和质量比在美国一年挣10万8万美元的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强得多。

从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娱乐旅行等基本的生活消费来看,除了买房子的 花费之外(这是为什么我第一条先单独谈房子的原因),目前国内大城市的每月1.5万人民币收入的人的生活水平一点都不比在美国年收入7-8万美元的人的生 活水平差。所以若是回去能谋个月薪2万人民币的工作,我觉得就很正常也很不错了。如果一回去就想弄个年薪50-80万人民币的工作,我反到觉得是非分之 想。在国外都没有年薪20-30万美元的收入(在国外有这样的收入才能保证有和国内50- 80万人民币年收入的人相当的生活质量),凭什么一回去就要有那么高的收入?!撇开是否是回国工作(应该有一点服务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不谈吧,就算是跳 个槽,经济好时加1万2万美元年薪是有的,但没听说一下子加10万8万美元年薪的。

5.有针对性地练点真本事或者干点好项目,多积累点技术技巧和工作经验,或者在国外多建立些生意关系,回国才能有好位置,或者自己搞起个公司来。光会讲两句英语或编两行程序是没法在国内混上好日子的,混个中等的日子还差不多。

要是没有特别的本事回去就应该安心过普通的日子挣一般的钱。不然的话,人家就会骂你是个眼高手低的‘海龟’(若如此,实际上你也就是。)要是没什么本事又想回国去混比国内本事差不多的人生活质量高得多的日子,怕是只有象胖子加骗子吴征那样去骗了。

在国外的人其实是有很多优势的,关键看自己怎么开发了。(网络文摘)

Read more!

Saturday, January 21, 2006

Tags

--Metafilter
--Delicious
--Boingboing
photographer
Education
Career

Read more!

Friday, January 20, 2006

tax return time

Finished the frame work for Zhang Lab Blog

Thanks to Kun-Liang.

Will improve it further with addition of other members.

Read more!

Thursday, January 19, 2006

My 3 blogs

It will be good to have one's own lab, but if not, one still can run for preparing for it. The Zhang Lab blog is my way of doing so. Now I'm serious abou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ite were
1, Pick recent papers of my special interest, if not significance;
2, Record my own experience about maturing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investigator;

3, Collect papers, and articles about sciencetific community.


Also, I am running this Dr SLK site, that was meant for my node site. Now it's been switched to the site of interesting health news. I plan to comment on those news a little bit, if possible.


The last one is my Chinese sina blog, that was meant for translation work on NEJM, and other leading medical journals. After running it for a while, I found I was not able to catch up with all 4-5 journals, including NEJM, JAMA, BMJ, Lancet, AIM, etc. It was of no choices but stopping translating all of those journals. Though I did and will continue reading them periodically.


Read more!

Started on Zhang Lab blog

It will be good to have one's own lab, but if not, one still can run for preparing for it. The Zhang Lab blog is my way of doing so. Now I'm serious abou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ite were
1, Pick recent papers of my special interest, if not significance;
2, Record my own experience about maturing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investigator;
3, Collect papers, and articles about sciencetific community.

Also, I am running this Dr SLK site, that was meant for my node site. Now it's been switched to the site of interesting health news. I plan to comment on those news a little bit, if possible.

The last one is my Chinese sina blog, that was meant for translation work on NEJM, and other leading medical journals. After running it for a while, I found I was not able to catch up with all 4-5 journals, including NEJM, JAMA, BMJ, Lancet, AIM, etc. It was of no choices but stopping translating all of those journals. Though I should and plan to continue reading them periodicaly.

Read more!

Tuesday, January 17, 2006

Step3 sites

Washington Ethnic --Note the site has been changed. Please use this archive link Or visit the new site of them. Thank you, Amber of UW.


Forum for Step3


Read more!

我的生物博士后申请经历 ZT

我的生物博士后申请经历 ZT
发信人: JingTaoXiong (惊涛骇浪)
career
本文献给执着追求科学与发展的生物学界同仁。


本人背景:
就读于西海岸某校,发育生物学方向。导师为一中年人,资格老,水平高,实验室小,资

金很少,学术地位很低,即使是同领域内的人也很少听说过我老板。原因是所作的动物系

统很冷门,方法手段很落后,二十多年来只发过一篇CNS文章。我本人资质驽钝,工作比
较努力,但不是很努力。在四年间,我发展了一项技术手段,开展了活体成像研究,找到

了本领域一个二十年来未突破的难题的分子切入口。有一定的运气和眼光,我找到的分子

切入点被我老板称之为“他十五年来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但没想到就是这个!”。

在我开始找博士后的时候(2004年秋)到现在,只有一篇第一作者文章在投往一影响

因子为8的杂志,另外一篇第一作者手稿在写,准备投CNS。简历上很寒碜,导师没影响
力,此为我的劣势。优势是:导师给我的推荐信很强(我为二十多年来他第一次向“大牛

”推荐的学生,虽然他不建议我申请大牛的实验室),另外两位推荐人的推荐信也极强,

其中一位为美科学院院士。

前后我用Email联系,附上cover letter & CV。一共联系了17个教授。7位根本不理或

称没位子。这七个人中,一个是NOBEL prize,六个人为院士,四个半人是HHMI。他们不
理我的理由十分充分!10个要推荐信,其中四个院士,两个半HHMI。6个人给我面试机

会,这其中两个院士,一个半HHMI,
四位正教授,一位副教授,一位助理教授。两位给offer。三位拒绝,一位无音讯。

现按时间先后顺序扼要如下:

A教授,南部某医学院大牛,超新星,院士,HHMI,资金无数,实验室15个人左右,方
向为生物化学。从一开始他就对我很感兴趣,最早给面试机会。开展一新的研究方向,只

找了我一人面试(在我之后可能有别人)。有诚意,招待我周到(旅馆机票替我定好)。

面试当天我感觉他不是对我很感兴趣,我的seminar他嫌有点长,没有跟我多谈课题,倒
是多谈其他的杂事。我当时感觉不太好,回来后两星期遭拒,理由是我背景不合。分析:

背景确实不合,但这估计不是主要理由,主要原因估计是我工作的重要性及能力并不为其

认同,再加上面试时间有点早,我有重要的研究结果还未获得,使得报告不是很有卖点。

另外面谈时感觉没谈好,感觉他之前之后的态度落差很大,似乎我没留下好印象,总之,

奇怪。

B副教授,北加州某校,小有名气。资金充足,10个人左右,方向为模式动物神经生物
学。从一开始不是很有诚意,明确告诉我找了五个人面试一个位置。对我的报告不是很有

兴趣。 背景与之也不是很符合, 我也当之为垫底。三个月后告诉我他没钱,纯属托词。


小结:A B对我来说皆跨度比较大,再加上我工作的重要性和新颖性并不为他们认同,隔
行产生的不认可是最大的原因。我准备不充分,有关键性的工作还没展示。再加上无任何

发表文章,难以让人信服。于是继续做试验,取得更好的数据,第一篇文章正在发表。再

联系并去C & D 面试。

C教授,新英格兰地区某医学院某系系主任,原为另一系系主任。特大牛,院士,被誉为
“教授的教授,院士的导师。是我一论文指导教授从前的博士后。资金无数,实验室20

人左右,三大研究方向。联系他两个星期之内便告知我去面试。有诚意,报销一半机票并

订好旅馆。我的背景同其研究课题之一符合。同我大谈他将要做的项目。他对我的报告很

感兴趣,我报告完后,他实验室的人告诉我他在我的报告中没有打瞌睡——这很少见。在

当天结尾时他问我喜欢做他的那个项目,我竟回答他我对他并未提到,也没计划去做的某

个项目更感兴趣。结果他告知我:“那我这个实验室可能不适合你”。我真是犯晕!不过

我后来立即改口说从实际角度来讲,我愿意做他提到的主打项目。他然后告知我他不能立

即给我答复,还有2-3个人来面试这个位置。其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催了两次,他

告知我他仍然对我感兴趣,只是他还要面试完其他人才做决定。最后告知我,他把offer
给了另一人,我排在第二位,而那人刚刚接受了该offer。特郁闷!

D助理教授,纽约市某校,刚起步,有前途。资金充足,人特好。 攻线虫神经发育,8人

左右,两个博士后刚加入。是我一论文指导教授的师弟,他建议我不要只盯着大牛,并推

荐我应去他师弟实验室看看。 有诚意,报销机票,订好校内住宿 。我刚从 C教授那里结

束后就飞往纽约。校园被称为曼哈顿中的一绿洲。对我的报告及工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报告后提问非常活跃,实验室的学生都十分聪明及踊跃,是我所有报告后互动最好的一次

。我对其项目比较感兴趣,但当作保底。再加上当地消费水平其高,生活拥挤,我也不太

喜欢。最后跟他谈,他问我面试了哪些实验室,有什么共同的主题,我告知他刚从C教授
那里面试完毕,他便告知我他要等等才给我答复。直到现在他也没答复,我也没问,就此

了了。

E教授,北部某教授,超新星, HHMI,资金无数,实验室10个人左右,方向为发育生物

学。其工作被评为发育生物学过去100年内24大里程碑之一。刚到现在的地方两年多

点。我的背景跟他的课题十分吻合,只是系统不一样而已。跟他联系一周之内便叫我去面

试。招待极其周到热诚,机票给我订好,安排商务Lincoln Town Cab 机场接?停麻礁?
所豪华套间(Suite)! 三餐全部安排好。面试当天还安排我与其他实验室的教授及所里管

行政的Vice President面谈,他们全都试图让我相信该所是发育生物学的Mecca,我完全
是受宠若惊。实验室的条件相当好——每个实验室都由所里提供100万经费(5年),

各Group自己申请的Grant不交overhead。归该实验室使用的两台Zeiss LSM 510 Confocal

Microscope 及其他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es皆为所里的公共仪器,所里出钱。所
里公共Imaging facility 还有n台各式各样的confocal, two-photon。所里有钱的程度还

反映在一件小事上——所有研究组的LB medium & agar plate 及其他常用buffer专门由
试剂组配好发放至各实验室!同实验室的人交谈,他们问我来不来,我说不知道老板要不

要我,他们告我在我来之前他就决定了要我。我的报告进行得顺利,他们完全了解我工作

的意义。报告完后提问答问互动活跃。PI单独和我共进晚餐,在晚餐上他当即给我offer


在我拿到E给的offer后,我几乎就要决定去他那里,一个星期之后,C告诉我坏消息,但
也不至于太坏了。还有一个面试要去,那就是F教授。

F教授,南加州某校,中等大牛, 资金无数,实验室30-40个人左右,最高峰时达5

0人!方向为发育生物学。我的背景跟他的课题十分吻合,只是系统不一样而已。是我导

师当年的朋友,熟知我们的工作及意义,人特好。很有诚意,机票定好,出租车预付定好

机场接送,下榻校内Faculty Club。三餐全部安排好。实验室的人要与其见面需提前一个

月预约,实验室的有些人竟不知自己有哪些labmate。Abusolute freedom to choose
topic and to bring it with you。 我的报告进行得顺利,他们了解我工作的意义,报
告完后提问答问互动比较活跃。实验室全部在地下室,真让人憋闷。该地适合华人居住。

一个星期之内给我offer,我婉拒,惜哉!

感想:
申请博士后是一件十分费时费力费神的大事,每一封cover letter都要认真写,每个面试

机会都十分珍贵,都要好好准备,去不同实验室面试,powerpoint都要适当修改。回顾我

的经历,我想总结如下:

1.个人背景,发表文章,荣誉,导师名气是敲门砖。这是决定别人问你要不要推荐信的

第一步。我在这些方面都差,所以只有10/17要了推荐信。

2.推荐人跟对方熟识的程度,推荐信的分量,推荐信中提到的研究经历是决定面试机会

的催化剂。特别是 推荐人跟对方熟识的程度 ,如对方是你推荐人的学生,老师,师兄弟

或朋友,会特别有帮助。我在这点上还可以。

3.申请不要跨度太大,除非你有好文章已发表,如没有,最好等等发了之后再申请。我

在这点上颇有感触,但我不想做太多年的学生。

4.真正对你感兴趣的人,在你送出求职信1-2个星期之内就会邀请你。他们为你行程

到访安排细心周到的程度(一般在你到访之前用email告知你)是你将是否得到offer的晴

雨表。

5.报告一定要准备好,表达行进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这方面我还可以。

6.面试时一定要投入,交流中不要出差错,不要或少谈不相干或personal的事。我感觉

我在这方面出了不少差错。

7.大牛实验室难进,这个道理天经地义!

8.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要专心研究,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才能出成果。即使你是在

做冷门,要辩证的看待冷热门,冷门可以给你更自由的空间探索。导师评价一个学生的眼

光是雪亮的。

9.选择,既要看老板名气,也要看课题及时机。比如C是绝对的大牛,但他在发育方面
近几年的博士后工作市场并不理想,他研究的领域黄金时代为80-95年代。我本想投

奔他去做自己的想法,但好像没有这个自由。相反,E的名气绝对没有他大,但课题很好
,时机极佳。在我排除F的offer,正在等待C的决定之时,我导师建议我应去E那里,无须

再等。抉择需要前瞻性的眼光,但愿我的选择没错。

10.选择应综合考虑生活,家庭,事业三因素,有时要抉择,这个无须我多说。



谨次与大家共勉!

注解:
HHMI成立于1953年,是一家为全美科学家提供资助的富有卓越声望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
每年从来自全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提名人选中,通过严格选拔,遴选出若干最杰出的生命
科学家成为HHMI研究员,为其提供研究支持和资助。2005年有43人从全美300多位提名科
学家参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在未来7年中从HHMI获得的研究资助累计将超过3亿
美元。
HHMI研究员基本代表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
水平的研究力量,目前全美共有341位,其中10人是诺贝尔奖得主,100多人是美国国家科
学院院士。


据猜这位作者一定是Berkeley的David Weisblat
的博士生,做水蛭的,今年的Development paper上用注射GFP mRNA的方式来做lineage
tracing, 所以Mark Kirschnerd的博士后老板John Gerhart才会是他的committee member

A是王晓东,B是stanford的骆利群,也是今年的新科hhmi, C是 Mark Kirschner,D是Shi
Shaham at Rockfeller,E应该是Stowers institute不久前从欧洲挖去的Olivier
Pourquié,做segmentation clock的大拿,今年新进的HHMI,F是Rosenfeld

我也来写两句博士后申请 ZT

自己没有经验,是LD的。博士后申请其实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需要的就两条:有人
推荐跟自己的能力(PUBLICATION+COMMUNICATION)

我LD博士4年毕业,3篇第一作者在CNS(Cell, Nature, Science )姐妹杂志(Nature Genetics, Nature Immunology.....
Molecular Cell, Development Cell, Immunity..... ),另外2篇非重点杂志第一作者,6篇revie
w跟第N作者。照说也还不错了把。但是当初给他现在的实验室老板(大牛)发了信,根本没有理睬
他。直到找了认识现在老板的一个老板,直接给了个电话,马上就INTERVIEW了。INTERVI
EW结束老板说,我要作什么你才肯来?可见并非不看中他。

来了以后才发现,老板有3个EMAIL账号,其中2个都不是他本人查的(第3个只有实验室内
部人直到)。秘书每天收到POSTDOC申请无数,大多数都直接删掉,应为根本不可能有那么
多精力一个一个的回。而且你费心写了漂亮的COVER
LETTER,基本没由人读。秘书只看PUBLICATION LIST跟博士老板,差不多的才过段时间攒
起来一起处理。有个申请的人费了很大的劲弄了很漂亮的BINDER邮寄过来,不过是在实验
室人里传阅一下,感叹一下用心良苦,也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考虑,甚至没有人真正仔细看
过里头的内容,只是翻了翻CV觉得不够就算了。

ld一共申请了7个大牛实验室,自己写的都只是一段长的EMAIL,好几个都是有关系的老板
电话或者EMAIL直接推荐的。全部拿到INTERVIEW跟OFFER。

所以,我想说的是,没必要花太多心思在得到面试前的包装上。自己的能力差不多,再多
找找认识的人推荐才是正事。得到面试以后倒是得多准备准备。而且这个认识的人只要是
有点关系就行,并非得跟你多亲密。只要人家肯帮你敲个门,你的简历被仔细看看,就够
了。而这点忙,一般来说人家还是肯帮的。

It depends, I have one application get respond after a week, which is not to
me, but to my reference. I have one application never get back to me, later i
met him at a small meeting, he said "ah, too many emails, sorry, i will go
back and check and maybe invite you for a talk". hehe, because I already got a
job offer, so I corrected his excuse right away, say, I mailed to you my
application, not email! hehe.

Most of these PIs are very busy, good PIs get about a hundred application
emails. If they are not having any opennings, they wont look at it at all.

These being said, two suggestions:
1. if possible, meet them in person, better at a meeting or conference,
chances increase multi-fold;
2. alway cc email to the pi's secretory or the department secretory who is in
charge of postdoc application (if there are such personel available)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申请非生物系的postdoc,比如chem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material science等。
我知道比如在chemical engineering里做生物的越来越多了,因为化工已经没什么发展了
可是这些老板基本都是化学或工程出身的,所以其实他们很需要有专业生物背景的人的专业知识
所以招postdoc是很好的选择。
只是做工程这边都偏向应用,纯理科的人可能看不上,真正想搞science的可能觉得
亏。
但是如果想做应用其实未尝不是一个选择,顺便添些工程背景,以后申请faculty
或是工业界的工作可选择的方向也多些。

Read more!

毛泽东的正面意义在哪里?[zt]

毛泽东的正面意义在哪里?

老毛去世的时候,据二年后一个心直口快的四川耗子说我:‘脸上都在笑!’。把
我吓了一跳,太险了!要有个冤家弄我,不着了?

是的,老毛去世我不禁不悲伤,而且很高兴,觉得中国有了希望。事实上,第一个
希望是产生在听到45的广播,发现身隔千里人心还是相通的。我的家信中有一句话:
‘听到。。我很激动,心飞到了北京’,这是我家信中唯一一句不着边际,感情色
彩,而且涉及政治的话。

为什么?难道我们受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当然不是。我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几乎无一
例外的是老毛最狂热的崇拜者。那么为什么变了?我知道了老毛干的种种好事?包
括到处和小姑娘睡觉?当然不可能知道,而且如果有什么觉得最不可能的事,那就
是这个事了!也因为一方面,当局宣传、教养中的禁欲主义倾向。比如,跳舞绝对
是腐化、堕落的行为。做梦不可能想到中南海一星期二次舞会!

让我对老毛愤慨的是文革中看到人民的痛苦,自然,我们也是受害人,但,对毛的
看法主要不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知青,我的处境比周围一般人的处境要好许多,
比那些个痛哭流涕朋友强很多。人民的痛苦,不禁表现在物质生活上,也表现在基
层政权的黑暗上。毛作为一个最高执权者,我不得不认为他要负责。

这以后,老毛做的好事渐渐都知道了,京夫子的“京华风云录”4下,就在我脚下。
显然,对毛的鄙视和否定肯定要上升一千倍。

然而,涉及到现在对毛的看法,而且这个看法还和对当前政局、形势交错在一起,
这个看法和评论不过于简单化。

首先,必须承认,对毛现在可以盖棺论定,即他不是一个太正面的人物,但他不是
一个太反面的人物。他是一个历史人物,带有不可摆脱的、浓重的传统色彩。是的,
作为最高领导人,他必须为那么多年带来的灾难负主要责任。但,无论如何,他毕
竟不是完全绝对的独裁,主要程度上,是这个党的一个代表,责任应该整个党都需
要负。说他传统,非常矛盾,因为毛明明是最反传统的,比如破四旧,否定才子佳
人、帝王将相等等。然我说的传统是指其自身行为准则,你看他“资治通鉴”看过
许多遍,中国历史人物、典故、诗词,如数家珍,自己行为,和一个帝王,有什么
两样!权力斗争那一套,更是玩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作为一个帝王,老毛首先
要保住自己。实际上,中国的灾难,很大程度上是权力斗争造成的。从表面看,错
几乎全部在老毛身上,特别是和国民生机关系重大的两次----彭德怀、刘少奇。当
然,你也可以责怪周为什么一味维护毛。但这让我联想到政治结构的稳定性的问题。

如果是说明了帝王制,中国就不会有那么多权力斗争,大跃进、文革的灾难反而容
易避免。现实中没能避免,因为骨子里的帝王实质和表面的集体领导的冲突,结果
造成老毛为求自保,坚持错误,甚至不惜发动群众,搅乱国家。另一方面,周恩来
极力护毛,到处灭火,也是苦心可嘉!有人说周为了自保,放弃了唯一一个可以推
翻毛,救人民于水火的人的责任。此言大谬不然。周若挺身而出,除了自己完蛋,
别人也只有更倒霉。一句话,谁上台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稳定。

固然,中国的灾难,毛的责任最大,但我们毕竟要想想:人民遭难,老毛到底有什
么好处?何况老毛还或多或少是一个有历史荣誉感的朋友。做一个千古罪人,又是
何苦!所以说他故意折腾老百姓,难以成立。

事实上老毛是注意形像的。这里不是指愚民狂热的崇拜,而是指他自己的行径。除
了权力斗争胜利后他会放人家一马外,他的许多言论是正面的,如我造说了---好话
说完。毛自己特殊化,但他并不允许别人搞,连自己的子女。
固然毛时代当大官的其实照样特殊,照样腐败,毕竟没有今天普遍、公开、疯狂。
固然,由此肯定毛,是荒唐的,但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一个
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更是如此,这就多了,以前纪念周恩来、胡耀帮,都是。毕
竟,毛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象征,无论自己的罪孽多少。

老毛的罪孽,是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前面说了,这里有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刻原
因,也和体制不成熟、过渡性质有关,更有整个党的责任。外部世界有没有责任?
比如苏联、美国?我以为有,主要是美国,客观上,美国与中国为敌,在经济上造
成困难,在政治上加强了专制,并分散了内务的注意力。这个关系,就像美国曾经
封锁古巴、伊拉克一样,是极其罪孽深重的行为。更不要提中国人民在朝鲜、越南
战争中的沉重牺牲。当然,外部的原因和内部比起来,不过是一个指头对9个指头的
关系。这是另一个话题,按下。

说过老毛的负面,让我们看看老毛有没有正面的东西。作为个人,毛才能是多方面
的,我不能一一道来,但最重要的一点:伟大的战略战术家(当然,也是权斗家),
军事家,和理想主义者。我相信他有情怀不但解放中国人民,而且还有世界人民。
事实上,中国对世界人民的支援是可观的。(你当然,可以举柬埔寨作反例,但这个
问题,只能另表,毛不可能叫他们杀人,美国支持过许多独裁政权,也是杀人如麻,
难道都要美国负责?) 而且他的平等思想是举世公认的。当然,外国人没有受过中
国人的苦,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毛,肯定毛的思想情操,肯定中国人民对他们
的无私支持,从而以对毛的高度评价毛,又有什么奇怪!倒是日本鬼子拿了毛周的
好处,反一声不坑,也算肉包子打了狗。

毛的主要功绩是统一了中国(台湾除外)。尽管政局动乱不少,拖了许多年的后腿,
中国毕竟从100年前世界上最贫穷落后国家一跃为世界强国。毛为这一跃进,打下了
基础。当然,你可以说,中国现在有许多问题,毛也为它们打下了基础。那毛以前
没有别人,如此推没有底。老毛,代表了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中国人民在最
贫困,列强弱肉强食的恶劣环境中,拖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向世界前列挺进!

今天,年纪大朋友,因为感受过过去的苦难,倾向全面否定毛,这是正常的。而年
轻朋友,没有这种感受,更有些感受到民族主义,倾向肯定毛的民族主义、理想主
义,当然,弱势朋友更要利用毛的平等思想,甚至不惜捡起文革中的反走资派是用。
我以为都是看到了一个片面。清算历史,看清形势,放眼未来,这才是我们今天讨
论毛泽东的意义所在。

Read more!

精英教育害了中国 edu [zt]

现在的中国,教育是个大问题,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不满,可谁也没有答案,改来改去,好象越来越不象了。
认识一个西欧的传教士,他家有三个孩子,没有一人上过一天学,这可能跟他们居无定所有关。但他那三个孩子的教养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跟他们在一起,我发现了生活中许多平凡普通美好的细节。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赞美生活,赞美生活中的人。那赞美绝不是商店里的殷勤,更不是虚假的客套,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自己也从这赞美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许多中国人愿意同他们在一起,虽然他们并不信仰上帝。
我在想,他们并不比中国人有钱,也没有受过更多更好的教育,为什么人家能活得那么快乐而幸福呢?仅仅是因为人家有信仰吗?
我很快就发现:不是,那是因为人家没有受过我们的精英教育!
中国几千年来精英式的教育害了我们!
我们从一生下来,就被告知要上进,要替父母争口气,要光宗耀祖。总之,要做一个杰出的人!中国人从骨子里鄙视庸夫,在中国做一个凡人就意味着“完蛋”!
上学了,从第一天坐在教室里开始,我们就为分数而战。因为只有分数才能证明你在学校的成绩,也只有分数才能让你获得尊敬和荣耀!
走入了社会,更没了选择,你只能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出人头地!只有这样,你才能成才,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这也是中国教育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许多年过去了,你努力了,奋斗了,也得到了一点点成绩,却痛苦地发现:你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了,你还远没有成才,更可怕的是,你前面的人越来越多!
这时你才明白,原来教育欺骗了你,经过如许的努力,你什么都不是,只是个庸人——你年少时最为痛恨的那种庸人!
教育很残酷,“精英”两个字原本就将大多数人远远地抛弃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如果大家都成了“精英”,那还叫“精英”吗?如果人人都“出人头地”,那还叫“出人头地”吗?“成功”“成才”本来就只属于遥遥在先的那极少数人尖尖啊!
可是,同样精英教育下成长的我们却再也无法平静地面对自己是个庸人的现实了!受过教育的人,谁甘心去做一个人下人?怎么办?当然了,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事就出现了!
我们耳闻能详媒体中报道的那些个英雄事迹:说某某人如何如何努力,如何如何置家庭于不顾,一心扑在工作上;如何在母亲逝世、妻子生育的时候,选择工作而不能回家。生活中我也确实碰到过这种事。一次,一个朋友在项目获得成功私下为他举行的庆祝酒会上,一脸的失落,他对大家说:“这次我们组的某某立了功,被评为什么什么了,唉!谁让人家命好呢?他媳妇儿偏偏这时候生孩子,又偏偏生不下来给生死了,你说他比我们贡献多吗?本事大吗?可人家这点就突出,你就比不上,所以,所有的好事儿就全落他头上了。五年的努力啊,我们整个儿一给人家做了嫁衣裳!”
一闻此言,我心中大骇,想着:以后会不会有人为了荣誉而谋杀亲人?天啦,这真地是我们要的成功吗? 精英教育抛弃了大多数的人,也剥削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当我们不可能成才的时候,我们也不可能幸福地去做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一个护士,一个接待员了!我们的教育压根没有教会你如何去做一个普通人这一章!甚至,即使我们已经在别人眼中大大地成才了,我们也同样不快乐,因为那时候,你的眼睛再也不肯往下看,只会往上看,而上面总是可恨地有那么多人比你更成功,更成才!
我们失却了“平常心”!这是最可怕的,因为我们再也看不上平凡的快乐、感受不到普通的幸福了!
这是那家传道士人家给我最大的感触——为什么我看不到他们看到的美好,感受不到他们感受的幸福呢?我们有的只是满腹的抱怨:社会对不起我,当官的对不起我,富人对不起我,穷人对不起我,父母对不起我,老师对不起我,同学对不起我,朋友对不起我,邻居对不起我,上司对不起我,就连我为之付出的最多的家庭、孩子也他妈的统统对不起我!我苦啊!我冤哪!我怎么那么倒霉啊!
精英教育最大的危害就是剥夺了构成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幸福与和谐!这与那培养出的少得可怜的精英成果比起来,不知要贵重多少倍!没有大多数人的幸福与快乐,少数人的幸福和快乐也无法依存。所以,中国教育制度下的极少数成才的“精英”们大多会选择逃跑。因为,独自儿顶着家庭、社会的屋脊那是件辛苦事,而且,你休想得到由衷的支持与感恩,谁叫你小子能呢?我们合伙儿就培养出你这么一个,你还不赶紧回报?当初为了供你成才,我们作多大牺牲啊?你想让递口水,嗬,你多能耐呀,还喝什么水啊,好好顶着吧,可别对不起我们!这就是我们精英们为之心寒的成功!背后不被失落者狠狠地踢上一脚,那已经算是幸运的了!中国人会为别人的成功去由衷地高兴吗?别人的成功只会衬托出自己的失败,中国人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窝里斗最出色的人?想一想吧!
说起来,中国精英教育的兴起,本是不得已的事。中国自古教育资源相比人口来说,都极其缺乏,也只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寄希望于极少数的精英们,这本来就是中国社会不得已的悲哀,是权宜之计!应该全社会都来努力,尽快改善教育资源贫乏的现实,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可是,我们在精英教育里泡得久了,竟忘却了初衷,将权宜计作永久计,任其发展,一些观念日久天长侵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态和幸福,今天才会有建设和谐社会的无奈呐喊!
抛弃旧有的教育模式吧,剥离掉“教育”二字上附加的沉重而庸俗的包袱,扔掉我们以冠冕堂皇的理由硬塞进孩子书包里的垃圾,让教育低下它那高贵的头颅,关注一下普通人吧,还我们普通人的幸福与快乐!让我们也能为一棵草的发芽而欢呼,为早晨清洁的路面而雀跃,让我们每个人身上不同于别人的长处闪光吧!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杰作,都是不可替代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大家如何幸福而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唯一也是最终的目的!
你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你孩子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自觉地去抵制那些对我们有害的观念与制度吧,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为我们“教育”的新生祈祷吧,阿门! (百姓杂谈)

Read more!

Saturday, January 14, 2006

胡适对鲁迅的“绅士风度”

作者: 袁良骏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6年01月12日 http://www.creaders.net

“五四”运动后期,随着《新青年》杂志的分裂,胡适与鲁迅日渐分道扬镳,走进了不同营垒。胡适的“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整理国故”、“钻入研究室”乃至后来的“好政府主义”、对国民政府“小骂大帮忙”以及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哀恳和“劝善”……方方面面皆为鲁迅所侧目。在《华盖集》正续编以及之后的每本杂文集中,我们几乎都不难读到鲁迅对胡适这些主张的愤慨与讽刺。最严厉的谴责是他不点名地称胡适为“向日本人献上‘攻心菜’的学者”,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以胡适为灵魂的“新月社”被国民政府查封了,鲁迅也没有只言片语的同情或慰问,反而说他们是焦大,被贾府塞了一嘴马粪。所有这些尖锐讽刺与批评,用鲁迅自己的话说,是“乃为公仇,绝非私怨”。私底下,他们是照旧互赠著作的。鲁迅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光明磊落的鲜明态度,足可以廉顽立懦,让人敬佩慕名。
按照常理,胡适对鲁迅的某些批评与讽刺似应做出反驳才对。不然,胡适不仅丝毫没有回敬鲁迅,反而一再维护鲁迅,批评那些攻击鲁迅、贬损鲁迅的人做得太过分了。最突出的例证是他对大骂鲁迅的苏雪林女士的劝阻。
鲁迅生前,苏雪林女士不仅没有骂过鲁迅,还写过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国闻周报》第11卷44期,1934年12月),对鲁迅小说赞赏不置,给了高度评价。文章说“好书不厌百回读”,鲁迅小说便是这样的“好书”、“好文字”。鲁迅虽然只有《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直到1936年4月,在《我创作的动机》(载《武汉文艺》)一文中,苏女士对鲁迅还是满口称赞的。
然而,1936年11月12日,即鲁迅逝世(1936年10月19日)不到一个月,正所谓尸骨未寒,苏女士便破口大骂了。她写了一篇《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不仅对鲁迅的著作、性格、为人全面否定,而且,一开口便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说鲁迅是“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无廉无耻”,狂呼鲁迅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专门在文坛“兴风作浪”,“含血喷人”,其杂文“一无足取”,“祸国殃民”。更妙的是,苏女士置鲁迅大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华的文字于不顾,竟影射、攻击鲁迅勾结日本特务机关内山书店,“行动诡秘”,如何如何。苏女士的这封信,成了当时所有攻击鲁迅言论的尖端。
在这封骂鲁信后不到一月,苏女士便又写了一书给胡适先生的信,除了重弹致蔡信中对鲁迅的那些攻击,还提出要取缔“鲁迅宗教”,劝胡适先生出面领导这份“大业”,而自己要做个堂·吉诃德式的“先锋”,“首加鲁迅偶像以一矛”。
为苏女士始料不及的是,胡适先生不仅不支持她对鲁迅的上述攻击与诅咒,反而把她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胡适先生在复信中强调了三点:1,苏女士写给蔡先生的信,“还是旧文人的酸腐腔调”,要不得。2,“鲁迅自有他的长处,不可一笔抹煞”。3,数年前通伯先生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抄袭日人盐谷温氏之作,此大谬。“应由通伯先生再写一文,向鲁迅道歉”。复信的第一点,否定了苏女士对鲁迅的恶言谩骂。所谓“旧文人的酸腐腔调”,也就是旧文人相骂时的无中生有,舞文弄墨,“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恨不得靠漫骂将对方压倒。这一句“酸腐腔调”便把苏致蔡信彻底否定了。怕她受不了,又加了一句对鲁迅的正面肯定,让苏冷静下来。进一步举出通伯先生骂鲁迅的例子,则是对苏的婉言规劝:千万不要再重复通伯先生数年前的错。通伯先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西滢先生,是1925年、1926年间鲁迅的主要论战对象。不难看出,胡适先生在批评、规劝苏女士时,表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的卓越风范。鲁迅逝世了,尽管鲁迅与自己生前政见相左,恶言有加,但鲁迅毕竟是“五四”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怎可一古脑儿否定?不仅不能否定,骂错了的地方,还要向他道歉,为他恢复名誉。胡适的这个态度,其宽容、大度、雅量、明智,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绅士风度”。如果说鲁迅的光明磊落让人由衷敬佩,那么,胡适的这种“绅士风度”也同样是让人高山仰止的。
遗憾的是,苏女士不仅没有接受胡适先生的忠告,到台湾后“反鲁”反而更加升级,连胡适先生对她的忠告也几成罪名了。(中华读书报)

Read more!

我只能强忍着眼泪--报考哈佛法学院步步惊心 [zt]

作者:高歌 旅美华人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利用到德国波茨坦大学任教的机会,在欧洲晃了一年,又回到美国。与我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已经在名字当当响的大公司任职,踏上了锦绣前程的正轨;有的即将进招牌闪闪亮的研究生院、医学院读书;有的本事更大,在做这一切的同时,还没耽误了结婚生孩子。我对自己的未来盘算一番,盯住了读法学院。
读本科时就听学哥学姐说过,很多文科毕业生在难以确定自己未来究竟该干什么的情况下,常常选择去读法学院。看来我就属于这种情况了!仔细想想,障碍倒也不少,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那不菲的开销。一年学费就是三四万美元,还得加上生活费。拿奖学金?难于上青天,顶尖的法学院甚至根本不设奖学金,最多是帮你贷款。3年下来,不少法学院毕业生身负10万到20万美元债务,于是不得不违背追求社会正义的初衷,给大律师事务所卖命,拼命赚钱还债。
“法律博士”实际上是“法学学士”
看了有关介绍才知道,原来一般人说的“法律博士”,并不是真正的“博士”,尽管它叫作“Juris Doctor”,简称“J.D.”,其实是一个学士学位,拿到这个“法学学士”学位之后,还可以再接着拿硕士(英语中叫L.L.M),甚至是博士——那才是真正的“法学博士”!
不过,一般的美国律师,拿个“法学学士”就够了,很少有人去接着攻硕士博士的,就算得到硕士、博士学位,对于挂牌开律师楼的事业似乎也没什么太大帮助。连哈佛、耶鲁法学院的教授们,大半也只有“法学学士”的学位。
那么,是谁在读这些法学硕士和博士的学位呢?我不禁好奇地去查询了一番。原来,大部分是国际学生,他们先在本国大学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然后考进美国的法学院来拿法学硕士甚至法学博士,再回本国去,或者教书,或者当律师或法官。
不过,尽管J.D.只是美国法学界起码的学位,但它的含金量比一般学士学位高出不知多少。
这个J.D.学位之难拿也是众所周知的。在申请这一关时就得经过筛选——被“美国律师协会”(American Bar Association,是美国最具权威性的专科协会。律师申请执照之类的事都由它管)认可的法学院只有187所,每所的名额有限,每年都有大批学生申请了多所法学院,最后却两手空空。尽管学习只有3年,但压力很大,说得邪唬一点,得死去活来脱几层皮。在次一点的法学院,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后是否能端得上一个饭碗。所以在法学院,同窗之间刀光血影,恶性竞争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正上法学院的朋友给我讲了不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恐怖故事,什么在交论文前夕图书馆的必读参考书被人故意藏起来啦,自己收得好好的笔记忽然不翼而飞啦之类的事,让我汗毛直竖。
我看过的不少书还正色提醒:法学院是专科学院,教学内容相当偏,法学院的学位对跨进法律界的人不可或缺,对于别的职业来说一点用都没有,甚至还可能起副作用:雇人的企业、机构看到你花了大钱拿到了法律学位却不去当律师、法官时,会对你这个人的常识、判断力大打问号。
申请?不申请?着实让我踌躇了一番。最后,我安慰自己,先申请吧,看看哪所学校愿意录取我。并不一定真去嘛!
千军万马都得过独木桥
光申请本身,就让我焦头烂额。除了填写申请表,还要两封教授的推荐信,要提交简历、本科成绩单……这都好办,最头痛的,是得考一个名为“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的全美统考,让我每天晚上都花了好几个小时。
考LSAT为时4个小时,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LSAT最低可能得分是120分,满分是180分,如果能得到165分以上就算是不错的成绩——不过,要想上全美前十名的法学院,一般要考至少170分。
对于申请法学院的千军万马来说,LSAT就是那根“独木桥”:除了本科的成绩平均分之外,法学院就看你在这一考试中得分高低。许多法学院的招生办公室都有自己的公式,把这两个分数乘以不同的系数,加在一起,得出一个“总分”。申请者中总分高于一定标准,就自动录取;总分低于一定标准,就自动拒收。总分处在这两个标准之间的申请者,则由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逐个审查。许多顶尖的法学院,像斯坦福、柏克莱、哥伦比亚等,都用这种方式来决定申请者的命运。
LSAT难在考题量太大
考LSAT比GRE要难得多,主要倒不是题目的难度,而是考题的量太大而时间不够。我的一个耶鲁同窗考了两次,都是因为题没做完,两次都没超过165分。
看来,做题速度是打开法学院大门的钥匙。关于申请法学院的网站也谆谆告诫:LSAT没有巧,反复练习是法宝。专家还说,尽量不要做模拟考试,最好做真正的考题。我这时已是骑虎难下,顾不得去分辨专家的教诲是否有“促销”嫌疑,赶快找到负责提供LSAT考试机构的网上商店,一下买了20套过去考试的试题。
在考试演习中,我阅读和分析部分的得分都还行,就是逻辑题又长又复杂,比“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之类绕口令更能把人绕进迷魂阵。比如,一道典型的题目是这样的:
某大学图书馆经费紧张,必须从G,L,M,N,P,R,S和W8个领域中选择5个削减经费。选择从哪个领域削减,有以下条件:
如果G和S经费被削减,W就也得被削减;
如果N经费被削减,R和S都可以保住;
如果P经费被削减,L的经费就不会被削减;
在L,M和R中,肯定将会有两种经费被裁。
问:一、以下哪种排列可能是这所大学决定削减的领域?
a)G L M N W
b)G L M P W 
c)G M N R W 
d)G M P R S 
e)L M R S W
二、如果W的经费被削减,以下哪四个方面也可能削减经费?
a)G M P S 
b)L M N R 
c)L M P S 
d)M N P S 
e)M P R S
三、……
等等,等等。说起来也不算难,若没有时间限制,大学生大概都能做得出来;可并不是一道,两道,而是几十道,时间又限制在35分钟之内,就让人头大如斗了!
没有天时地利的考试
一般申请法学院,截止期在2月1号左右。
时间逼近,我只有几个星期准备。糟糕的是,离我最近的耶鲁考场已经满员;而最近一个还有空额的考场,竟在百里之外纽约市布鲁克林地区一所偏僻的中学。没办法,只好在那个考场预订座位。
这期间我已经找到一份全职工作,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要上班。下班后吃了晚餐我就开始作题,几乎每隔一天晚上,就去耶鲁的图书馆心无旁骛地做一套为时三个半小时的考题,每天都是过了半夜才精疲力尽地上床。
渐渐地,我抓到了逻辑题的窍门,信心大增。
考试是在上午。
在报到处出示身份证,办事人员给了我一个教室的号码。环视教室四周,不禁暗暗叫苦。桌子、椅子都似乎年代久远,有几把椅子简直像要散架,桌面上被不知多少代上课无聊的学生用小刀或钢笔刻得坑坑洼洼,写字时一不小心就会把纸戳破。
那天天气不巧碰上了“秋老虎”,10月初了,却像初夏一样热。教室里当然没有空调,大家叫苦不迭,监考人就把窗户打开。这下可好,外面嘈杂的汽车声和人声马上涌了进来。
有学生马上抗议,监考人叉着腰,不快地对大家说:“要凉快还是要安静,你们看着办吧。”最后决定,舍安静而取凉快,可是窗外的声音让人怎么静得下心来思索考题?
我不禁忙里偷闲地感慨:美国尽管号称是“平等的国家”,但是真正做到处处平等又谈何容易?就像这项考试,尽管考试内容相同但是在这个桌面坑坑洼洼、屋外人声鼎沸的考场,和耶鲁宽大锃亮的桌面,舒适清洁、绝对安静的考场,考出来的结果能一样吗?
因为种种干扰,我在考试中无法集中精神,有几道逻辑题题型从来没见过,使我方寸大乱,几乎是强忍着眼泪才做完的。
劳民伤财重考一次
我沮丧至极,只想赶快找个没人地方大哭一场。惟一的安慰是,考完之后48小时可以把考分注销,让它不在自己成绩单上出现。我决定先睡一觉,让情绪平稳一点,再决定是否注销考分。
晚上,给正在法学院上学的好友打电话哭诉。他很有经验地安慰我:“先别伤心,你觉得考得最糟的那些逻辑题,很可能是不计分的试验题。可以在法学院考生的网上论坛上看看,他们能猜得很准……我现在就帮你查查。”
过了一会儿,他很有把握地告诉我:“第二段落的逻辑题是试验题。”
“啊!这就是我考砸了的段落!”
“我敢肯定你的考分一定比你想像的要高。”
是吗?尽管半信半疑,我还是决定不注销考分。不过,为预防万一,我只好再次交费报名在12月份重考一次LSAT,这次因为报名早,可以选择在耶鲁的考场。
成绩终于来了:172分。唉,不像我最初以为的那么差。不过,反正重考报名费交了,就再考一次吧,大多数法学院是算两次考试的平均分,我有信心考得比第一次好。
12月,我跨进了耶鲁的考场,这一次感觉比头一次不知好多少倍,不但将所有的逻辑题都做完了,还腾出时间来检查了好几道题。
成绩单来了:179分。与上回的分数一平均,我的LSAT成绩是175.5分。
我从美国法学院的前十名中,挑了7所申请。这时我又深深体会到申请法学院不仅“劳民”而且“伤财”。考LSAT每次108美元,每所大学的申请费都在50~70美元之间,还得加上邮寄费……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竟一共花费1000多美元!
初春时节,纽约大学和加州柏克莱大学很快来了答复,录取了我。斯坦福也很快来了答复,拒收了我。耶鲁、哥伦比亚和芝加哥大学等几家法学院则在4月上旬先后通知我,将我放在“候补名单”上——就是说,如果他们录取的考生有人变卦不来了,我或许还能撞上好运。唯独一直在法学院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哈佛法学院,迟迟没有消息。
4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美国中部出差,突然手机响了。“你好,我是哈佛法学院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电话里的声音说,“恭喜你,你被我们录取了!”到底这几个月的心血和金钱没有白花,赶快打电话向父母报喜。
接下来,还得面对那个比LSAT所有逻辑题更让人挠头的难题:我真的想读法学院吗?
作者简介
高歌11岁时随父母从北京到美国,200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到德国波茨坦大学任教一年后,担任美国OS Earth培训公司经理,现就读于哈佛法学院。
曾在国内外发表许多记述异邦求学生涯的纪实作品,出版有《美国顶尖大学》、《赴美就学笔记》和《耶鲁女生》。

Read more!

Friday, January 13, 2006

哪些书使我们逃出思想的牢笼

哪些书使我们逃出思想的牢笼
作者:二野
转改版
1、《今天》2、《光荣与梦想》 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4、《拉罗什福科箴言录》5、刘晓波《形而上学的迷雾》6、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7、《走向未来》丛书8、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9、林达《我也有一个梦想》《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10、刘军宁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11、余杰《火与冰》12、摩罗《耻辱者手记》《因幸福而哭泣》《自由的歌谣》13、谢泳《逝去的年代》、《思想操练》、《教育在清华》、《没有安排好的道路》14、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1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1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7、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等18、《异端的权利》19、《重构》与《设计模式》20、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21、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22、白寿彝的《中国通史》23、袁伟时《晚清大变局》2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25、曹雪芹《红楼梦》26、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27、海德格尔的所有书28、雨果的小说29、《论语》30、《第三帝国的覆灭》31、《斯大林传》32、尼可松《1999,不战而胜》33、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34、焦国标《独立地悲伤》、《我为卿狂》35、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36、胡文辉《最是文人》37、萧雪惠《独钓寒江雪》38、《毛泽东选集》39、李宗吾《厚黑学》40、金庸《鹿鼎记》41、《宽容》42、XX功的书43、《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44、《论美国的民主》45、中国官僚政治研究46、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47、甲午战争前后的晚清政局48、开放社会及其敌人49、飘50、金瓶梅
下面这些书目被网友认为可以给人逃脱思想牢笼的启迪——一、政经类1、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3、《第三帝国的覆灭》4、《斯大林传》5、尼可松《1999,不战而胜》(参阅福柯《历史的终结》,问一句谁胜谁负?)6、《毛泽东选集》(因好奇,从旧书摊购得三册毛选,阅后深以为乃兵书集大成者也)7、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8、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对集体主义的掘墓之作)9、林达《我也有一个梦想》、《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仇美者,想必多不读此书,)
二、历史类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3、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将历史研究做得如此有趣、别开生面,始自吴思)4、袁伟时《晚清大变局》(重估晚清人物)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史在中国,中国史学在外国,信然。)6、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7、谢泳《逝去的年代》、《思想操练》、《教育在清华》、《没有安排好的道路》8、刘军宁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9、李宗吾《厚黑学》
三、思想随笔类1、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后者内容覆盖了前者及《思维的乐趣》的篇什)2、余杰《火与冰》3、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4、焦国标《独立地悲伤》、《我为卿狂》5、萧雪惠《独钓寒江雪》6、摩罗《耻辱者手记》《因幸福而哭泣》《自由的歌谣》(摩罗一篇关于文革的文章,深受震憾)
四、文学类1、曹雪芹《红楼梦》2、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3、金庸《鹿鼎记》4、雨果的小说5、《论语》6、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五、笔者未读过,不知如何归类者1、《拉罗什福科箴言录》2、刘晓波《形而上学的迷雾》3、《异端的权利》4、《重构》与《设计模式》5、《走向未来》丛书6、胡文辉《最是文人》7、《宽容》8、《今天》9、海德格尔的所有书
六、杂志类1、《同舟共进》(广东政协主办)2、《战略与管理》3、《社会科学论坛》4、《书屋》(2001年至今,每期必读)5、《博览群书》6、《读书》、7、广州《随笔》8、《东方文化》(不知今年是否停刊了?)9、《杂文月刊》

Read more!

Thursday, January 12, 2006

回忆20年前自费出国留学潮的兴起[zt]

回忆20年前自费出国留学潮的兴起
送交者: 学渊 2006年1月02日20:18:30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回忆20年前自费出国留学潮的兴起
刚经过文革浩劫和左倾路线长期折磨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处 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除对抗强权的"两弹一星"激荡人心外,基础科 学研究则一律乏善可陈,所能表彰的也只是,童第周的金鱼杂交,陈景润 的数论猜想,或杨乐、张广厚的函数研究等,几件试管中或纸面上的成果 而已。没有出路的青年学子把攻读"基本粒子理论"当作了用武之地;大 作家徐迟写了篇泣颂闭门造车精神的"歌德巴赫猜想", 竟误导了亿万百 姓,将陈景润的算术当做是"富国强兵"的画饼。自外于世界的中国,久 违了科学的潮流。经过数十年的锁国路线和弱智政策,已把中国误得"人 财两空"了。
  一九七七年,是中国走向光明的一年。邓小平在科学大会上,提出的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真知灼见"(或曰common sense);晋升为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知识分子们,无数为之感激涕零。胡耀邦主持平 反冤假错案,把历次政治运动的"伟大成果"一笔勾销,化解了无数消极 对抗力量。专制恐怖的时代已经结束,人类理智的春风吹向人间,"改革 开放"的苗头正在萌发之中。在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后不久,教育部和科学 院就分别部署大规模地招收研究生。不拘一格寻找"伯乐"和"千里马" 的开明风尚,取代了那个活似种姓制度的阶级路线。仇视知识、崇尚愚昧 的中共,也终究悟出了:"世间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对人才的摧残"的不 惑真理。
  母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在这时被催生了。也有人管它叫"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其实它与迁到合肥去了的"科大"没有统属关 系,西郊玉泉路的"科大"校舍,已经成了"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地盘。 而"研究生院",还是借北郊"林学院"的"遗址"开张的;那个"北京 林学院"也没有死,它是在"四人帮"的时代,被活逼到出林木的云南省 去了。一九七六年的"京津唐大地震"还叫人心有余悸;可是那个说是要 "几年搞一次"的"文化革命",终于魂归西天了。一九七八年秋天,在 那个布满了被遗弃的地震蓬的,死寂般的林学院里,突然涌进了一帮来自 全国各地的意气风发的"研究生"。我们这届入学的共有八百多个同学, 都是由科学院下属各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自己录取的。其中有自学成才者, 亦有饱学不遇者;有池鱼遭殃的干部子弟,亦有不得翻身的地富余孽;更 有年少无辜落水,中年始得平反者。年龄、成分和经历的落差,非但没有 助长尊卑、门户之见,反而造就了一派平等、清新气息。而导师中又以理 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教授最开明,他兼收并蓄、普度众生,招了好多个非常 有才干学生,分别挂在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所和自然辩证法所的名下。 那时,不少省市地方,还思想禁锢、不识时务。陕西省公安厅曾来人追查 "有重大政治问题"的刘平宇同学,气势十分蛮横;校方孙景才先生不畏 强暴,将他们拒之门外。
  院长是由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先生领衔;实际管事的副院长彭平先生 ,是"一二·九"运动时清华学生领袖之一,他与钱伟长等十名志士骑自 行车去南京请愿抗日,曾震动全国;解放后他做北京市共青团委的工作, 文革以前就因为路线问题倒了楣;教务长吴塘先生也是个儒士干部,一个 面目堂皇、和颜悦色的正人君子。胡耀邦在文革后期曾经一度主持过科学 院的工作,很得民心;科学院里也有一种的"团派"的开明空气。因此, 我们这个"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生动活泼,就与"教育官僚"蒋南翔治下 的"清华"、"北大"的循规蹈矩,适成反照。
  那时间,科学院里的一切都是科学家说了算的。著名的"三元流理论 "的奠基者,已故吴仲华教授在文革中曾挨过耳光,这回轮到几十年来第 一次加工资(一人几块钱而已),他手握大权,执意要当年的打人者向他 道歉;结果,"工人阶级"不得不向他赔罪了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也算为自己讨还公道。科学家们说话也很幽默机智,记得有一次钱伟长、 谈镐生二先生,陪林家翘先生来院里座谈,林先生不大明白中国的事情, 问他们二位:为什么"数学研究所"里又分出了个"系统工程研究所"? 钱伟长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解决人事矛盾嘛。"一语中肯,惹得哄堂 大笑;而林家翘先生好象仍然摸不着头脑,他大概还没有弄清楚"矛盾" 一字的意思。
  "林学院"主楼的一、二两层做教室,三、四、五层做宿舍,房子不 够用,还有一些就住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房里。各个研究所的几百个同学聚 在一起,一日三餐都在一个不大的食堂里,围成一圈一圈的咬咸菜,喝玉 米粥;有的切磋学问,有的针砭时弊(那时共产党还无贪渎之风)。林学 院里学术气氛十分高涨,而政治气氛则更为开放。辽宁张志新女士被残杀 的事件被揭发出来后,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北大郭罗基先生在"光明日 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谁之罪?"的轰动文章,在阅览室里的那张报纸 上,批满了骂毛泽东的文字,院方也睁眼不管,让它挂了许多个日子。中 国茫茫大地上,"言论自由"之风,"林学院"里早吹了十年。
  那时,科学院里招聘了一批外籍英文教师,他们大多来自美国和澳大 利亚,有洋人也有华裔,都住在"友谊宾馆"里,五百元人民币上下一个 月。这些教习中,不少很有个性,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很好奇。其中有个叫 "白克文"的美籍华裔青年,刚从哈佛大学毕业,一句中国话不会说,又 喜欢穿中山装,有时连"友谊商店"都混不进去,管门的说他的英文是" 假冒的";然而,他没事就往农村钻,有一次在颐和园那边与农民一起打 鱼,被地方政府送了回来,弄得外事和保卫部门都紧张兮兮的。有同学问 他美国是否很自由,他说:"美国也有挨饿的自由"。社会理念溢言于表 。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首席英文教习"是Mary Van de Water小姐,她 稍年长,三十五、六岁;学问和人心都很好,但脾气却很坏,容易与人冲 撞,曾经当众与那个脾气也很毛躁的白克文争执;她说话很有见地,有愤 世忌俗之意气;明明是个美国人,却偏偏要说一口英国音;她后来做出了 一番惊人之举。来自澳大利亚的Lyndall女士,那时还是一个真纯、羞涩和 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她与陆文禾同学堕入情网,两人后来在佛罗里达共结 连里。
  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特别旺盛,年轻的同学进步更快,口语琅琅上 口。那时似乎已没有了"里通外国"的担心,不少同学与教习们打得火热 ,有人还常去他们的公寓洗热水澡;而他们也不嫌弃我们的苦日子,天天 挤在食堂里和大家一起啃窝头,在谈笑风生中,留心者还都拣到了一口好 英文,他们也了解了中国的真情。
  郭永怀夫人李佩女士,任"研究生院"外语教研组负责人。她是四十 年代的进步青年,受业于康乃尔大学时,结识卓有成就的航空空气动力学 家郭永怀先生。五十年代初期,两人胸怀激情和理念,回归报效;郭永怀 与王淦昌、彭桓武三先生,乃中国"两弹一星"之父。六十年代初,郭永 怀先生因飞机失事而不幸殉职,是国内尽人皆知的一件大事。李先生承庭 家训、学兼中西,是科学院里很难得的一个美国通。她日日奔波于中关村 和林学院间;应接国外知名学者,安抚外籍英文教师,有尊严而无傲气; 对同学们亦从无疾言厉色,那清癯的身影中有着一颗慈母般的心,是院里 最有威望和人缘的人物之一。
  来校开课的,都是当时国内的顶尖学者,如彭桓武先生讲理论物理, 谈镐生先生开流体力学,黄昆先生授固体物理,邹承鲁先生上分子生物学 。彭桓武先生是一身老农打扮,谈镐生先生会与学生递烟喷雾,都很和气 。他们课上也只是点几个问题说说,行云流水,很是精彩动人。听彭先生 课的同学很多,他上台时穿着厚厚的老棉袄,讲到后来便满身大汗了;记 得他说过,中国的学术著作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索引,用起来很不方便。黄 昆先生那时才五十多岁,还很健硕。一天正讲"能带论",讲台太窄小, 不小心从一头失足跌下来,他正正色说:"umklapp,我要是颗电子,就已 经到了那头去了"。当然,不懂固体电子论,是听不懂这句很风趣的笑话 的。还记得,那时候微生物所的吴方城同学的脾气就很大,不知道为了点 什么事情,带头给邹承鲁先生贴过大字报,结果弄得有点不愉快。
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课的,也是川流不息。李政道先生假科学会堂讲 "统计力学"和"量子色动力学"时,全国各地都有慕名而来听课的,那 时他进出都是坐的"大红旗"轿车,礼遇很高。我们这些人别说"红旗" ,就是"伏尔加"也没坐过;后来从美国回国,才尝到了"伏尔加"颠颇 起来的味道,不知道李先生当年坐"红旗"的感觉如何了。他每星期要请 几位同学与他一起吃午饭,这本该是个"工作午餐"而已,可是国内那时 还不懂这一套,一桌子正餐大菜,叫大家都不敢下筷子。在饭席上李先生 很热情地说话,李夫人则常常在一旁提醒他:"政道,你太累了"。前辈 们对我们都充满了殷切的期望。据说,最初外派方式是由一些老一代的学 者定下来的,他们自己是在二、三十年代出国留学,但对二战后期到冷战 时期的西方科技进步,特别是美国向研究生的提供大量资助的情况,是了 解不足的。自掏腰包派出"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的办法,就 是周培源等先生与美国科学院约定成章的;当然,那时西方世界对竹幕后 中国的人才水准也不了解。七八年首次外派五十人,七九年增至五百人; 前五十人的内情无人知晓,但后五百人尽皆精锐。美国学府刮目相看,中 国政府也发觉自己当了"冤大头"。
  也可能当时政府手头拮据,只想用不多的外汇派出象詹天佑、唐绍仪 这样的一批幼童学子,博采各国之长,回国指导改革。科学院也从我们中 间?瘟艘话俣嗝夏昵岬耐В谟袢钒炝艘桓?出国班"。因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届同学,也就有了两个门户:"林学院的"和 "玉泉路的"。两拨子人虽然联系不多,但还是心心相通的,大家都希望 有出国的机会。"玉泉路"的同学在耐心等待"组织安排",那时政府大 概正在美国、欧洲、日本为他们化钱买路子;而"林学院"里,除了少数 有海外关系,和李政道先生挑上的几个同学外(这就是CUSPEA之始),则 都苦于无门。
  一九七九年中美正式建交,七九年十月,Mary Van de Water小姐,竟 大胆向几个同学传授了申请美国大学研究生入学的门道,结果一试果灵。 不出数月,近百名同学从各个美国大学获得了助学金;何晓民同学于二十 一天内,办妥入匹兹堡大学的一切手续,速度惊人。于是一个"自谋出路 "的群众运动一轰而起;又不出一年,数百名同学飘洋过海。校方竟一律 不加阻拦,美国大使馆更绿灯大开,从未听说哪个同学签证被拒绝了的; 倒是科学院外事局多事,还要找点麻烦,审查各人的"门路",后来也知 道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于是也就网开一面了。
  待到八二年,"北大"、"清华"诸校同学亦循此道时,"林学院" 里已经人去室空。此风传到上海,已是几年以后,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在做 博士后了。这几百个自谋出路的同学,不仅在人数上相当于政府一年派出 之总和,出国后在学业上也大展风采,资格考试轻车熟路,都有傲人的基 本功夫,美国各校倍生好感,从此对中国学生洞开大门。很可惜的是,我 们这些一文不名的先行者,大多未能入得已与中国政府挂钩的一流名校, 这对未来进入门户之见很深的美国学界,遗有若干不良之后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所开启的留学潮,就此在全中国磅礴兴起。二十 年多来,数十万华夏学子走向世界,无数学成者留居各国,无惧优胜劣败 ,立足科技,创业从商。如今世事逆转,当年的"外流人材",一举领来 了国际资本、现代技术和民主思想,邓小平先生的"走出去,引进来"的 理想,却以一个未料的方式实现着。
  事隔二十年后,一群在北京聚合的研究生院的同学,从各地赶到美国 首都,追寻他们幸运的回忆,渡过了感觉极为良好的一天一夜。在他们学 有所成的身影和岁月造就的霜鬓中,还依稀可辨当年百废待举的林学院中 的风发意气。
  良师益友Mary van de Water小姐也专程从英国赶来,与我们共度良宵 ,她的瘦削身影和鲜明性格,和那口愈见深重的英国口音,依然传送着具 有强烈责任感的奔放热情;她说我们这群中国人,是她毕生真正的和永恒 的朋友。有个同学的回忆,一九八零年夏天,他在广州火车站送Mary去深 圳,Mary小姐随身携带的,竟只是一个装满了求学申请的小箱子。这一夜 她留宿在唐一华同学家中,无意中说到,老唐家的客厅比她在英国的居所 至少要大三倍。我们这些原来连邮票都买不起的"穷光蛋",如今的美国 "专业人士"们,可不能忘却一个国际社会工作者,曾经伸给过我们的援 手。
  大家认为科学院研究生院所开启的留学潮,是中国思想解放历史上的 一件不可磨灭大事,特别是Mary Van de Water小姐的贡献,是值得为之树 碑立传的;没有她的努力,这个潮流的到来,可能要推迟数年之久。在热 烈的气氛中,这次聚会的组织者陈祥昆、毛进同、杨晓青、唐一华代表全 体与会同学,向Lyndall和Mary女士赠送了纪念状和礼品。
  然而,Mary Van de Water小姐却揭出了一个"秘密":当时,她注意 到了中国政府在派遣留学生方面的包办无效倾向,因此她向李佩女士提出 ,可否向同学们介绍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办法,并且鼓励大家自行办理 申请手续,争取美国大学研究院的奖学金;但她又担心这些同学,可能会 受到校方的不当处分。深谙国情的李佩先生,亦知其"法"之可行,及其 "罪"之难当。于是由李先生出面向彭平先生建议。几天后,思想开明的 彭平先生竟同意李佩先生和Mary小姐的建议。于是,在院方领导的默许下 ,破败的林学院里涌起了不可阻挡留学潮。与会同学都为这个故事深深地 感动了。
  经过三十年的历次政治运动,国内各大专院校位实权、居要津者,多 系"外行领导"或"又红又专"者。尸位素餐犹可原,而红专双全者最为 可恶,他们中仅个别人学有所长,大部分人则是搞业务的"废料";平日 只会见风使舵说假话,运动中更能狠心整人当先锋;文革中,他们中亦有 不少被"冲击",这也就成了文革后重新上台的"本钱"。他们有的只是 膜拜威权的奴性,惟独没有一点悲天悯人的良心;彭平先生则不然:一个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国民党牢狱中的囚徒,屡经路线斗争的共产党人,竟心无余悸,睿智犹存;居权位而褒掖后进,利国利民不顾得失;开风气之先, 则毅然决然。正如孟子所曰:"大人者,未失赤子之心者也。"
  无论是破坏传统或重建文明的真实历史,都不可能完全是由个别伟人 作就的。振兴中华的事业就凝聚了无数有良知的人,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院彭平、李佩、Mary等人的见识和心血,以及它的全体学生勇气和毕住?这个"自费留学潮"的重大意义还在于:一个企图包办一切的"大政府" ,终于发见了自己的"低效"和"无能";而无权无势的千万"小人物" ,却从中找到了"自我"和"自信"。近百年来的中国,仅少数"精英" 、"领袖"高举民族主义大旗,而十亿人众却不许有自强精神。意气高昂 的"研究生院"的八百弟子,竟破国门而出,创一代新风,在改革开放中 推波助澜,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大业,有不没之功。
  我们的祖国已经从一场噩梦中苏醒;然而,是否善于珍惜和乐于表达 对苦难和善恶的记忆,无疑也是检验这个民族真将成为一头醒狮的一方试 剂。我们留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贫贱而奋发的生活,缅怀那些曾经启迪 过我们的一代无异于民族英雄的学术大师,更感激那些作了无数善举而不 事声张的光荣的先辈们。

Read more!

Back from interview

Finally, I am done with interviews.

The places are pleasant and attractive to me. Interestingly, the prospectives from different faculty members regarding the same residency program are quite different. Some are even contrary.

BMC has large volume of surg path, almost 45k per year for total 4 interns (last year 3). Busy schedule, such as 7-8pm with occasionally 10-11pm. They had wonderful faculty members, but no research projects are really carried out, except some small translational ones with abstracts in USCAP. Location wise, it's a good choice, however, it may not be that preferable for New Yorker.

N program has strong research, but apparently fewer clinical experts. Case vollume is reasonable in my view. The advantage is th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nd maybe lighter schedule. Very friendly to IMGs. I guess AMG are not interested in such a program that produces good academic pathologist. They want to practice. Board exams performance was wonderful, partially due to their low work load.

M program has busy schedule and large volume. Supporsely, it gave one of the best residency training in clinical pathology. Research was minimal but still exists. Board performance sucks the year before, however, they were aware of the problem and last-year residents did pretty well.

Both M and N have good career outcome such as pretigious fellowship.

Read more!

Thursday, January 05, 2006

笼络领导的艺术(ZT)

笼络领导的艺术(ZT)

前言: 虽说和领导搞好关系很重要,但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你行不行,最关键还是看你的能力,只要能力强,领导也无奈你何,大不了跳槽去其他公司嘛,当然公务员除外。下文写得还不错,不过大家知道就行了,未必要照搬,否则可能你是马屁精的名声就先传播出去了,马屁拍得好领导最多裁员时不开除你,升职时还是会找能做出业绩的人。所以大家还是多学习真才实学吧,朋友+本领才能帮助你。

笼络领导的艺术

可能我们在职业生涯中,职位再也无法前进,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现状,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收入,这期间就需要一些手段和技巧,需要我们去笼络人心,包括你的下属、同事、客户,自然也包括你的领导

全方面了解领导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但只要你细心的观察,其实了解一个人并不难,难的是你不去留意和思考。一般而言,观察你的领导有几个方面
一、 跳出来看领导

“跳出来看问题”,是一种非常好思考方式。分析你的领导,不要象看天上的飞机一样去看他,满脑子是“厉害”、“有能力”、“有魄力”等,假如你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看领导,先看他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他曾经做过些什么?在什么阶段取得过什么样的成功?他能成为领导是什么主要的原因(工作能力强还是有关系网)?他经常看什么样的书?和什么样的人接触?接触他的人对他的评价如何?下属对他的评价如何?下属是否忠实于他?……系列的问题,都一个一个的去了解,如此你就会发现,你的领导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伟大,或许就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他抓住了机会,成为了领导。其实领导做到高层往往比基层领导更容易做。就拿职业经理人来说,能做到总经理阶段,其实每天面对的就是签字和开会,也能有工作的分析,但容易的多。因为方向性的东西总裁已经做了,关键就是执行和分配任务。即使是做老板的,研究的也是大方向的问题,远没有我们这些小经理面对的琐事多
二、假如你是领导
“换位思考”是另一个分析领导的好方法。公司遇到个大问题,别不在乎,分析琢磨一下,假如你是领导,你会如何的去处理呢?你这样处理的动机是什么呢?领导和你想象的处理方法一致,你是不是非常了解领导的内心了。站在领导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你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有的答案自然就更明了。比如:时下是年底,公司的一个业务人员犯了错误,很多领导不处理,为什么,领导为的是确保年底的回款,为的是保住自己的年薪,在确保自己利益的原则下,你看领导会如何的处理这些事情,呵呵,“换位思考”是不是有很多好处。领导的位置是高高在上,但古人曾有“高处不胜寒”之说,这恰恰的反映了领导也是孤独的,有知心话不能和单位的人说,和老婆朋友说又没有几个人能理解,这也将成为,你笼络领导的一个突破口。


三、 领导的几个简单原形
“万法归一”是来源于佛家的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看领导,看人,可以将所有的进行归纳和总结,“万物还三,三合二,二合一”是来源于道家的法门。在这里我们都能用得上。一般而言用这种方法分析领导,可将领导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 瞎猫型: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但用常人的话来形容“这种人命好”,他总能碰到死耗子,并且能得到不知内情人的认可,所以“官”运通达;
2、 马屁型:也没什么别的本事,但出奇会拍马屁,其手段之高,无人能比,一般逢年过节比较活跃,常打小报告,并且会贪功,故能青云直上;
3、 黄牛型: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和员工摸爬滚打,常常干的比员工多,不善言辞,被老领导发现给提拔上去,但其发展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干扰;
4、 狐媚型:不是“皇亲”就是“国戚”,,其实没什么真实的本领,但狐假虎威,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属老板夫人、情人、亲属、朋友范畴;

5、 翔龙型:天生有处理问题和带领大家成功的本事,略有持才自傲的倾向,能聚人,遇乱不惊,宠辱不惧。擅长指挥和管理。

四、 领导也是人

领导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用黄宏的形容是“在澡堂子都一模样”。的确,领导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那么也一样具备人的天性(以前曾发表过《人的天性和营销》系列文章),所以,用一些天性来分析领导,就能进一步了解他。那么什么才是人的天性呢?贪婪、好奇、恐惧、喜新厌旧、好面子、自私等都是人的天性。既然这样,对于你的领导,与其相处是不是就容易了?

注:贪婪包括的决不是简单的对钱的喜爱,还包括贪功、贪色、贪吃、贪睡等,在此就不一一诉说,希望大家能自悟,你领悟的越多,受益就越大
笼络领导有艺术
既然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下面就来交流下笼络领导的艺术,笼络好你的领导,为的是让你在职业生涯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得到更大的收获。笼络领导,并不是让你简单的去“拍马屁”,是用一系列的方法,让领导倾向于你,关心你的工作,成为你的公司上助,以便得到更大的发展,至于一些更重要的方法,暂且不谈,小猪葛惟恐让不良之辈得到,祸害更多的好领导。
笼络领导的几个方法
简单来讲,可概括为几个字 —— 扬排礼帽给傻巧
扬,四处为领导扬名;
什么时候也别忘记赞美你的领导,尤其是和同事喝酒聊天的时候。因为,你不知道谁是领导的亲信。即使在社会上,面对公司的客户,也别忘记赞美你的领导。因为,客户有可能就是你领导的最好朋友。这种赞扬有两个好处:其一,一旦传到你领导的耳朵里,领导对你的好感会成倍的增长,只要以后有好的职位,有加薪的机会就是你的,有下岗的事情你一般不会摊上;其二,你赞美你的领导,为你的领导扬名,也在向别人展示你的好品质,还有,领导名声在外好,这种无形的资产也能提高你的知名度,为你日后的职业生涯铺个好路。

有个朋友,就因为领导说了他几句,就四处讲领导的不好,结果呢不久就吃了“鱿鱼”,结果很多单位知道这些事情都不聘用他,直到去了外地

拉,学会拉拢非竞争对手同事
在一个单位中,也有你的竞争对手。因为单位要提拔领导的话,就有竞争。在单位的时候,学会拉拢非竞争岗位上的同事。因为这些人对你的评价,往往都能影响到领导对你的看法。即使你的直接主管领导对你不友好。但你能拉拢这么多的非部门的同事,作为领导也不敢轻易的“收拾”你,因为一旦上级领导查下来,他会“吃不消”的。切记,第三方的话,有时候很有分量的。注意这种拉拢不要让领导意识到,是你有夺权的想法。那样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这个方法得到的是好人缘,在大公司小公司通用。领导有什么事情需要调查,你也能在短时间内帮助他得到答案,如此不是能拉拢住领导么?

礼,学会时不时的给领导送点礼;
送礼的学问可大了,笼络领导不是让你用贵重的礼物去贿赂领导。要善于用心去笼络。提到送礼,很多人就想起一些“大件”、“硬件”,这些即使你送了,领导也未必领情,他会认为他应该得的,或者认为你有求于他才这么做。

送礼,一定要送礼轻情意重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礼物。领导也是人,也重感情,如果你的小礼品,恰好能迎合领导,就能得到领导的好感,时间久了,就能俘虏领导的心。

小猪葛在一个单位工作时,看到领导经常的陪客户喝酒,成天的醉醉的,就上市场买了一些解酒的好药品。送给领导的时候,不说特意给他买的,说一个好的朋友象我推荐的,正好有机会上市场,想到领导,就买点,提醒领导注意身体。护肝片才多少钱啊,就这么点小事情就能得到领导的好感,因为他认为你心里有他。这个礼,表面看起来轻,但其中表达的感情确实非常重的。

帽,经常为领导戴高帽

领导既然也是人,就喜欢戴高帽。不时的在领导面前赞美他几句,他会飘飘然的。但给领导戴高帽得讲求个艺术,别让领导感觉到你为了讨好他,或者你为了求助他才这么做的。

即使是别的公司的领导,也一样适合给他戴高帽,因为人都喜欢被别人多说几句好话的。
我们公司有个业务员,处次拜访个客户经理,对方就是不见,那就等,一直等到中午吃饭,对方经理终于答应见他几分钟,本想在短时间内打发掉他,没想到我们的业务员给对方戴个高帽就开始谈起了业务,并随同那个经理一同进餐。原来业务员见面的那句话是:“我早就听说过您,今天见到,我才明白,公司的强大完全归公于您的敬业,有您这样的领导,能不成功么?如果我有机会,也愿意和您这样的领导打拼……”

给,时刻注意给领导面子;

以前不是有几句话么,说的真精彩——领导五大烦:领导发言你唠嗑,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泡妞你乱摸,领导开门你上车,领导受贿你乱说。哈哈,你说这样的人领导能喜欢么?

要想笼络领导,你必须给足领导面子。人都好面子,更何况领导。既然领导在那个特殊的职位,你就不妨多给他点面子。单位会餐别忘记敬领导的酒,也不要等领导喝多了你再敬,一是他记不住,二是他万一认为你灌他就麻烦了。

其它方面也一定注意时刻给足领导面子,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领导在众人面前要的就是威信。即使是领导批评你错了,当时也不要解释什么,也不要对同事说什么,解释什么,事后找领导背后说明白,领导一般都会从内心感激你的,不过他不会轻易的说出来。

傻,永远有被别人领导的弱智表情;
当官的,最怕的就是你背叛他和篡位。即使你别的做的再优秀,一旦危及到他的位置和利益,都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当领导的,钨砂帽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领导面前要傻,要永远有被人领导的“弱智般”的表情,即使你的功劳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你的领导,也要表现的“弱智”点,也要有被领导的态度。

想笼络你的领导,这一招非常重要。在外人面前也不要表现出丝毫的差错。永远的让领导认为有你这样的下属,他放心。
巧,工作技巧要超越比你能力大的同事;

任何领导都有他的左膀右臂,即能文能武的将才。在领导的眼里,你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离开你,领导总觉着少了条腿,或业务玩不转了。这就要求你必须要在工作技能和技巧方面超过所有人。不要让领导感觉公司有没有你都一样。如果有比你能力大的同事,你一定要在前几项上超越他,领导自然会更倾向与你,因为笼络领导是全方面努力的结果。

切记,在业务和工作上永远做到“你办事,领导放心”就好!
笼络领导的艺术,这次就说这么多,还有些技巧,以后有机会再谈。值得注意的是,上面说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一定要先分析你的领导是什么类型的。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笼络方法。前不久和几个朋友聊天,他们说,做二把手是最安全的,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另一个方面说,二把手也是大领导的最大威胁。所以笼络领导就至关重要了。
最后给您提个醒,领导被你笼络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一些重要的问题能找你商量,好了,开动你的智慧,赶紧去笼络你的领导去吧!


Read more!

Monday, January 02, 2006

Virtual Hospital is closed!

I sadly noticed my favorite VH was shut down just now. The website said it was due to short of funding. Just curious where the initiatial money came from, and why they stopped support such as wonderful site. The project was well managed. I like it very much, and planned to continue my use of it for my step 3 preparation. Apparently, I have to find out other ways.

Good news is the 3rd party archive system has it! The link is here VH Archive

Wish the archive would be kept longer.

Let me cite the history of the site brieftly, as my greatest regret to loss of the site.
"After 13 years of service, on January 1, 2006, Virtual Hospital / Virtual Children's Hospital, the Internet's first medical Web sites, ceased operations after serving over 80 million users, due to a lack of funding."

"Incompletely archived versions of Virtual Hospital / Virtual Children's Hospital may be found at the Internet Archive, with the last archival copy being from November 30, 2004. "

"Additional recommended Web sites include:

For pediatric information:
GeneralPediatrics.com - the general pediatrician's view of the Internet
PediatricEducation.org - a pediatric digital library and learning collaboratory intended to serve as a source of continuing pediatric education
PediatricRadiology.com - a pediatric radiology and pediatric imaging digital library

For radiology information:
RadiologyEducation.com - a digital library of radiology education resources
PediatricRadiology.com - a pediatric radiology and pediatric imaging digital library

For medical information:
MedicalStudent.com - a digital library of authoritative medical information for all students of medicine
Virtual Naval Hospital - a digital library of naval medicine and military medicine and humanitarian medicine
BiodefenseEducation.org - a biodefense digital library and collaboratory
"

Read more!